清朝光绪年间,岭南地区有一小村庄,据村里的老人道,祖上曾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具体不详。村子位于一座断崖山的山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年清军围攻了七天七夜,也没有攻下这座狭小的山峰,最后无奈只能撤军。清军撤了之后,渐渐地,随着时间推移,村里的人口越來越兴旺起来,虽说大家不是丰衣足食,却也一家有难,百家来帮,故而,起名的时候,由村里的一个读过几天私塾的老先生给它起了个名,连襟村。寓意着大家和和美美,齐乐融融。
村里有个脚夫,名叫赵正,此人身长六尺,虎背熊腰,天生一副国字脸,浓眉大眼,一笑起来声音如同大鹅般“嘎嘎嘎”,艰涩难听,村里有人因此就给他起了个绰号:鹅蛋。好在赵正本人并不计较,如此寒往暑来,时间久了,除了一些年长的村民还隐约记得他的名字,那些年纪稍小一些的人没有一个记得,每次见面总是鹅蛋鹅蛋的叫着。也不怕鹅蛋冷脸,因为自他们打小记事以来,鹅蛋就永远一副笑嘻嘻的脸,从来不会跟谁发火斗气。
鹅蛋是个苦命的孩子,生他那年他娘难产死了,他爹是村里唯一的猎户,在他娘生他的时候,他爹正好在外狩猎,在猎野猪的过程中不慎失足坠崖而亡,尸骨至今还在崖下,就这样,在鹅蛋出世那天,同时失去了父亲母亲两位亲人,幸好邻居跛婆婆平时受他爹照顾较多,看着孩子孤苦伶仃一个人,自己膝下有没有子嗣,便大发善心将鹅蛋抚养长大。
好在鹅蛋也是一个好孩子,恭敬孝顺。有一天晚上,婆婆说想吃桑葚。鹅蛋二话没说,扭头就走,趁天黑出门向后山走去,天亮一框亮莹莹,新鲜多汁的桑葚便出现在婆婆的桌角边。婆婆看到后,辛喜若狂。逢人便夸鹅蛋孝顺,那开心的样子就好比鹅蛋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就这样,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
鹅蛋也渐渐变得大了起来,婆婆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敲起了警钟。
鹅蛋这下开始犯愁了,眼瞅着过几天就是婆婆八十大寿。听村里的黄半仙念叨说,婆婆命里相性不好,命短。幸亏他悉心照顾,婆婆才得以延年益寿,避过了阎王的眼睛,多活了好些年。眼下呢,正值酷暑伏九,村子后山老树边上有一窝燕子,如果婆婆能够吃到这个燕窝,那这身体见天就会好起来。鹅蛋自己心里嘀咕着,燕窝是个大补的药材,这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说不定婆婆的病情吃了之后会有转变。便屁颠屁颠地收拾家伙什向后山走去。
可这到了后山,鹅蛋开始犯愁了,眼瞅着这入云的山发怵,鸡蛋篮大小的燕窝在他眼里已经变成个小点。若不是因为婆婆身体不适,打死他他都不会来爬这座山,况且这山也极为陡峭,像一根竹子一样直愣愣地插在那,光秃秃地,挑衅着鹅蛋。鹅蛋是个不怕苦的娃。并且婆婆照顾自己多年,若没有婆婆,自己现在估计都在某个荒坟的弃婴堆里。随即心一横,便收拾了下工具,找路边一棵大树把绳子系了上去,随即就开始了攀爬。
鹅蛋这边边爬看看燕窝,不知不觉脚下已经来到了燕窝下沿,探头向上望了望,发觉头顶这个燕窝好像大得有点离谱,像是个鸵鸟蛋。鹅蛋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一瞬间有些发懵,就在这时,脚下隐约传来了几声呼喊声。鹅蛋找了找脚,向下望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脚下不知何时聚集了十几号人,为首的正是黄半仙。只听黄半仙在那里吆喝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