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的一位同学上周给我发来微信,讲的是她的老领导,以前妇幼保健院的业务院长,也是医生,在她开会期间给她打电话过来,我的这位老同学却未能接听他的电话,等半个小时之后她再回电话过去,却再也听不见老领导的声音了!因为这位院长因急性心肌梗塞而猝死了!朋友非常痛苦,无法自拔,喃喃自语道:院长为人善良耿直,一心扑在事业上,平易近人,如果自己接听了电话,早点进行急救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我一直劝慰老同学,叫她不要太自责和痛苦了。因为不管她接听或者不接近电话,都无力改变事情的结局,因为她不在老领导身边,没有抢救的条件,而猝死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所以,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9月21日凌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明被发现猝死家中,年仅45岁。当日凌晨,杨明已经浑身青紫,杨明被立即送到医院抢救,蚌医附院整个肿瘤外科甚至整个医院都出动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抢救成功。据同事介绍,杨明20号做了一天的手术,怀疑是感染性心肌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导致猝死。
6月29日,南方医院骨科金丹教授猝死,年仅45岁。
5月15日,福建某医院一名外科医生邓荣文,运动后突感身体不适,心脏骤停,随即被送往医院,年仅26岁……
3月8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女医生蓉英,夜班后不幸猝死,年仅28岁。
3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科闫润栀医生,持续1个小时抢救患者后,自己再也没有起来,年仅28岁。
这是今年以来有报道的医生猝死的案例,还有许多发生这种事情没有报道的,近年来,医生过劳、猝死事件频发。工作压力,加上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紊乱,让医生成为猝死高发人群。
时间永远不会停留下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再也回不去了!当同学讲起她们的业务院长发生这么悲惨的结局的时候,我不由得心有戚戚!原本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为了工作而失去了生命,这是否太不值得呢?然而医生们却没有办法不将工作视为人生的全部。这是为什么呢?几乎每个医生都长时间的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状态下工作,“常在医院待,怎能不加班”,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在疲于应对自己的工作,怎么会有时间去运动、保健呢?怎么会有精力来提升个人的自我爱好呢?这样人生就只是一种束缚和痛苦,而没有太多欢乐和幸福可言。我常常为这些英年早逝的英灵而扼腕叹息,因为他们的离去甚至激不起这个冷漠社会的一丝涟漪。这些医生用生命和爱来诠释医学和奉献的真谛,到头来却却只剩下一声叹息!其实,医生所谓的奉献的意义是极其有限的,懂你的感激涕零,不懂你的鄙夷不屑。你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的付出换来的只是一句“应该的!”细细想来,真的不值得!你的热情热心换来的是冷淡冷漠,甚至是种仇视,何必呢?何必为了一些不知道感恩的患者而失去自己的快乐、精神乃至生命呢?然而,我们许多医生真的做不到对患者的无情无义,看到患者受罪就会心痛,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要多做几台手术、多看几个病人。医生往往救得活别人,却救不活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死亡,其实离我们每个医生一点也不远,工作再努力,成绩再好,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浮云。
过劳死,对于医生来说,最近这几年来早已不是什么陌生名词,而是随时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真正正威胁我们医生生命的绝对不而忽视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这些年猝死的年龄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经常听到这样的字眼:“我还年轻,还能熬”,“你这么年轻,熬一熬有什么要紧”,等等,真的是这样吗?君不见,过劳死越来越多的已经发生在连30岁都未到的年轻人中了,多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无尽的忙碌与加班中被化作流星无情的陨去,留下一次又一次让人悲痛而又短暂的唏嘘与嗟叹。 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就应该早点就医。虽然猝死如此凶猛,却并不是完全无法挽救。猝死发生后的“黄金4分钟”为抢救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间内,如果给病人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的生命是极有可能被挽回的。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一次又一次发生的医生猝死事件,一次又一次死亡的代价,真希望我们这些医生,每一个人都能更加重视自己的生命,在繁重工作之余,善待自己,不要在最美好的年华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