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心理咨询实战班的班会上,兆鹏老师分享了两个关于他自己的小故事。这两个故事,如同两枚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潜意识运作的一扇窗。
故事一:被赞美的头发
兆鹏老师提到,他最近头发很长了,却一直没去剪。他给自己、也给别人的理由是:“最近太忙了,没时间。”
这个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我们都深有体会。然而,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咨询师,他拥有那一刻珍贵的自我觉察。他突然意识到,不去剪头发的背后,藏着另一个不易察觉的动力。
原来,之前在西安实操班时,一位同学由衷地赞美他的头发:“兆鹏老师的头发真好,又黑又亮,还不掉头发。很多咨询师用脑过度头发都少了,您的真让人羡慕。”
这句赞美,就像一颗种子,悄无声息地落入了他的潜意识土壤中。“头发好”这个特质,与“优秀的咨询师”形象在潜意识里形成了隐秘的联结。于是,为了维持这个被赞美、被认同的“好形象”,他的潜意识便开始悄悄地发挥作用,让他“忙得没时间”去剪掉这头备受好评的头发。他理性上以为自己在做时间管理,实则潜意识在驱动他进行“形象管理”。
故事二:被点燃的不安
第二个故事关于他的家庭。他们家保姆看到他夫妻二人关系融洽,便对他妻子半开玩笑地说:“你老公天天在外边讲课,女同学那么多,你就不担心吗?”
很快,兆鹏老师回到家后,发现妻子开始有了新的行为:开始涂口红,更用心地打理头发。
他们夫妻关系素来很好,因此能够开放地讨论这个变化。经过交流,他们清晰地看到,正是保姆那句“女同学那么多,你就不担心吗”,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妻子内心的湖面,激起了潜意识的涟漪。这句话悄然唤醒了一种社会文化中常见的、对于伴侣吸引力的潜在不安全感。妻子后续的行为,并非出于对丈夫的不信任,而是她的潜意识在接收到这个“信号”后,自动启动了一种“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防御或竞争模式。
命运的密码,藏在潜意识的暗流中
听完这两个鲜活的故事,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感到一丝震撼,并开始反观自身?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多少行为、情绪和决定,其实都像这兆鹏老师的故事一样,是被这股名为“潜意识”的暗流所推动的?
· 我们为行为编织“合理化”的外衣:就像兆鹏老师用“忙”来解释不剪头发一样,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为潜意识驱动下的行为,编织一个逻辑自洽、能被意识接受的“理由”。这层“合理化”的面纱,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
· 外在评价如何内化为行为指令:一句别人的赞美(头发好)或一个暗示性的提问(你不担心吗),如果它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需求(被认可、安全感),就很容易被潜意识吸收,并转化为一个无声的行动指令。
· 关系中的互动常常是潜意识的共舞:第二个故事完美展现了潜意识如何在关系中传递和互动。保姆的言语影响了妻子的潜意识,妻子的行为变化又进入了兆鹏老师的观察范围,形成了一个潜意识的交互回路。很多夫妻矛盾、人际冲突,都源于此——我们都在回应自己潜意识解读的“版本”,而非客观事实。
从“命运”到“自由”:让意识之光照进暗流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那就是你的命运。”
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如果我们无法觉察那些在暗处支配我们的力量,我们就只能不断地重复某种行为模式、情感模式,并称之为“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或“这就是我的命”。比如,总是爱上同一类伤害你的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感到自卑和退缩,总是不自觉地想去讨好他人……
而心理咨询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将潜意识意识化”的旅程。通过倾听、提问、探讨,咨询师陪伴你,一起为你内心的暗流绘制地图,让那些隐藏的驱力浮出水面。
当你能够觉察到:
· “哦,我坚持不剪头发,可能是因为我很享受那种被赞美带来的价值感。”
· “啊,我最近特别在意打扮,可能是被那天某句话激起了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
你就完成了一次从“被操控”到“做主人”的飞跃。你依然是那个可能会保留头发、可能会涂口红的你,但不同的是,你现在是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你。你从潜意识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了意识的主动选择者。
这便是成长,也是真正的自由开始的地方。愿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对自己的好奇与觉察,勇敢地探询内心深处的暗流,亲手改写属于自己的命运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