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橘林教育研究院陈文芳老师的课,对教师成长的三个层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感觉出发”
这一层次尤指刚入职的教师,没有教学经验,一切只从感觉出发从事教学。自己当学生时老师是怎么教自己的,自己就怎么教学生,先前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陈老师说这一阶段属于职业朦胧期。
回想我的教学生涯,前脚走出大学校园,后脚即踏入中学校园。第一份工作是在某私立中学,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长管不了送来封闭管理的孩子。
走出象牙塔,初为人师,觉得自己有满腹激情,要与学生交朋友!要温柔的对待学生!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如何如何,一大堆美好的想法。但是,很快就发现,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教育理论,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自己的现实课堂。觉得一切都不对了,怎么学生总是不听话?怎么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怎么自己越说学生反而越烦?本来想的好好的要笑着对他们,可是却屡屡板起脸才管用!
我也会怀疑大学里老师教的,觉得那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再好的方法遇到油盐不进的小魔王们就完全不管了,那时的教学真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现在回想,很大程度上,那时的我自己尚是一个孩子,性格不沉稳,教学也不成熟。很多方面都是模仿自己的老师,总是会想当年老师是怎么教我的,教学或多或少带着过去老师的影子,对学生、对教学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一腔热血钻进去,脑袋懵懵出不来。这就是我的职业朦胧期,持续了差不多两三年。
后来,我应聘进某高中代课,经过了前边几年的锻炼,我不会再毛毛躁躁,教学也逐渐踏实。因为教的是高中,我的教学对象面临升学大事,我丝毫也不敢怠慢。总是对自己说:慎重、慎重、一定不能出错。就算不特别精彩,但也得对得起学生。又因为,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我也特别珍惜。
上课之前总是认认真真地跟着老教师去听课,课文一遍一遍地解读,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试卷也总是写的密密麻麻,英语语法研究了再研究。确定这一课我真的会了,再去教学生。
一边学一边教的日子,充实到终身难忘。那时的我研究英语语法研究到痴迷,经常做梦还在讲语法,还在和学生一起上自习,脑袋里全是学生的身影。学生喜欢到我办公室玩,我也喜欢跟他们在一起。尽管每个班里都会有英语实在瘸腿的学生,但是怎么看那些学生也是那么可爱呢!尽管只是个代课老师,我教的班级的英语成绩却好得很,还曾被副校长当众表扬,后来很多学生还跟我成了很好的朋友!
这时的我确定: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也特别喜欢我的学生,我是适合当个老师的。尽管我还在努力学习教育学知识备考教师编制。
陈文芳老师说:朦胧期可能很短,一年两年就过去,也可能长长久久伴随教师生涯。现在想来,在高中任教的时候,我应该是已经处于朦胧期的后期,朦朦胧胧的度过了大约五年的时间,其实也挺长的。
二、第二层次:“成为职业教师”
2016年,我考入教师编,终于成了一名正式教师。也是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新的职业规划。当老师的第一个学期便采购了一堆英语教学类书籍、班级管理类书籍,陆陆续续读了一些。
但是起初的读书确实是跟着感觉走,想起来就读一读,忙起来就不读了,读了也有很多读不懂,书籍与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了两三年,我想要读书,但是读到的书却无法用于指导现实,总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也总会觉得读而无味。但我坚信,读书应该是有用的!
我的入职前三年,默默读点书,默默研究公开课,和大多数教师一样,默默过着春夏秋冬的每一天。说不上收获,但也岁月温和!
某个放寒假的那天,我们班的小胖塞给我一根棒棒糖,开心的撒腿就跑。我觉得温暖极了,动了动手指在QQ空间把这件小事记了下来,获得了很多点赞。
此后,我陆陆续续记录了几件自己和学生在一起的小事,后来每每回看的时候觉得这般的记录美好极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记录,我觉得只是为了怕自己忘记。
同样是在2019年底,我在网络邂逅了一个叫做“叙事者”民间群体,被他们默默读书,默默写作的行为所震撼,同时被他们笔下朴实简单的教育故事所触动。我的神经突然被重重拨了一下,我感觉我找到了“尺码一样的人”,同样喜欢记录的一群人。
并且在2000人的叙事者大群里认识了山东枣庄高娟老师所带的山亭叙事团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跟随伙伴们一起读书、写作,重新认识教育、认识学生、认识自己。
如今已坚持读写三年有余,我已不是三年前的我。我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作、热爱教育,我已下定决心要在教师这一职业中扎根下去,做好一个老师,做一个好老师。
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这些年,我努力研读课标,听专家讲座,观看优质课。尽可能地去变革自己的课堂,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全身心地对待孩子,捧出一颗心来拥抱教育。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教师。
深知自己功底的欠缺,因此义无反顾踏上取经之路,路慢慢其修远兮,这条路注定要上下求索,永不止步。
这一阶段我把重点放在班级里,带领学生进行了诸多尝试,读书、搞益智、改革英语课堂……我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我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是阳光、温暖、被爱包围的,这是我的准则。我的班级成绩遥遥领先,我带的学生也阳光灿烂,我幸福在其中。当老师,真好!
这一阶段,学生给我很多故事,带给我很多感动。我写了很多教育叙事类文章,也发表了很多,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写必中,连我自己看到新发表的文章时,都不会再“狂喜”了。
这一阶段我上过几节公开课,做过几次专业分享,加入名师工作室,努力工作,在全区小学英语层面逐渐崭露头角。
这一阶段,我参加了N多竞赛、比赛、展示,获得了一打各个级别的证书。同事总会说“你晋级可够用了”。我不解释,其实很多对晋级并没有用。但我们不能总盯着晋级,这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这一阶段我陆续参与了N多课题,有自己做主持人的,也有以成员身份参与的。因为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可写的资历稍微丰富一点,其他老师做课题时总会邀请我一起。
这一阶段,我有了目标,有了方向,看得见美好,不再迷茫!
行文至此,对照陈文芳老师对三个层次的解读,我目前应该是处于第二层次“成为职业教师”的阶段了。我这么感觉对吗,陈老师?
三、第三层次:“做研究型教师”
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从事教学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陈文芳老师说: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前提是要有明确的课堂教学实践方向,思考有抓手,有主题。另外就是要带着明确的作品意识去开展教育实践。
我的理解是:首先你的课堂教学要特别成熟,有了自己的风格和影响力,你的课上的好,让人佩服,这是硬功夫。
其次所谓作品意识就是要积累下一定量的个人教育档案。例如足够多的、可以随时调用的课例、文本研读方法、课堂应对方式、孩子错误行为案例库、心理学知识、班级管理经验、教育故事等等。
而这些都需要写作,通过写作来提炼出个人实践研究主题;
通过写作来优化研究成果;
通过写作来让更多人知道你的研究;
通过写作让更多人从你的研究成果中受益;
通过写作让你的研究有益于你的职业生涯。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写作!写作素养无疑是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必备的重要素养。
对照自己:
怎样从第二层次上升到第三层次,我现在需要做的:一是深耕课堂教学实践;二是为积累足够的、可以随时调用的个人教育案例做准备,并且由自由散漫的写作转向专题写作。
结束语:
我这一路走来啊,也曾跌跌撞撞,也曾迷迷茫茫,也曾经历失败,也曾历经荣光。找准自己的定位,躬身教育的田野,一路行走,一路播撒,相信那些走过的路边,一定可以绽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