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装懂
这个世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苏格拉底甚至说过:“我唯一所知的是自己一无所知。”
这句话是颇具哲学味道的,理解起来也不是很难。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我们作为人这种生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边界的,知识也是有边界的,用有限的知识去认识无限发展着的世界不懂就成为了常态,就像失败是人生的常态,而成功只是暂时的。
知识有边界是毋容置疑的,因为我们的经历和寿命都是有限的,而且及其有限,这就注定了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作为整个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小部分,简直就是沧海一粟。我们现有的知识会随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不断更迭,上一秒我们所信仰的绝对真理到了下一秒可能就变得荒诞不经。因此,我们不仅学不完知识,也并不拥有绝对正确的知识。
如此看来,假如随便抛出一个知识,“不懂”应该是常态,而“懂”才是非常态,但是显然,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意识。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都有不懂装懂的倾向,比如我自己,仔细想来我并不孤独,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有不懂装懂的倾向。有时我们能察觉,有时不能,这是由于刻意和非刻意的区别。
1.非刻意的不懂装懂
非刻意的不懂装懂是自我认知上的巨大缺陷,就是非但我不知道,而且我竟然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个很要命的事情。不要以为“装”这个词只是主观故意,有些“装”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术语解释,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解释的清清楚楚的,结果就是有些人把概念亦或是专业术语来一个大杂烩,而且他们还认为那些概念就应该是他们认为的那个意思,这无疑是很可怕的,很多人的“装”竟然不是故意的。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过度自信,习惯于把一知半解的东西拿来拼凑,并立马真心认为自己懂了。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很难纠正过来。
2.刻意的不懂装懂
刻意的不懂装懂就好一些。有人说,刻意怎么还能好呢?是的,因为“刻意”这种心理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内心深处是知道自己不懂得,心里默认了,只是嘴上不愿意承认,至少证明他在认知习惯上是没有毛病的,病是可以治的。
那么,无论我们是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还是有意识地隐瞒事实,为什么我们总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呢?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合适的自处方式,而不是再依靠别人的反馈来评价自己,那么这种不懂装懂的情况应该会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