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需要在外界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给自己装饰上绚丽的色彩。所以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要多给孩子正能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老师,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潜移默化。孩子是影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要想孩子改变,家长先要改变。表面上看是孩子和孩子的竞争,其实,在孩子背后是家长和家长的竞争。
今天给大家带来三个家庭教育中反馈较多的案例及建议、方法:
痛点一:孩子玩手机游戏停不下来
孩子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当他看到爸妈玩着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他可能会想这个发光发亮的东西有什么魔力呢?
手机里丰富的图片、视频最大限度地刺激孩子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手机里 的信息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和满足感,另外孩子在现实生活缺少玩伴,缺少和他谈心互动的 对象,玩手机可以让孩子心理上得到满足。那么,作为父母能做什么?
首先,孩子缺乏时间管理的观念,父母要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其次作为身心尚未完全发展的未成年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尝试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做出关于玩手机的约定,这个约定是父母和孩子双方和谐的探讨之下彼此同意的,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有的时候我们跟孩子约定了玩半个小时,但是孩子停不下来,其实是因为一局游戏没结束或者一集动漫没看完,所以在跟孩子做约定的时候,要考虑这个因素进来, 可以是约定玩一局游戏或者看几集动漫。做好约定的同时,也要约定好没有按照约定执行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回到家一直刷手机玩游戏不仅会吸 引孩子的好奇,而且当父母沉迷刷手机的时候,经常无暇顾及管理孩子的娱乐时间,所以父 母要做到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和频率。
另外,父母可以与孩子讨论一下,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玩手机的目的是什么?有的 孩子可能会说玩手机很快乐,很满足。那么作为父母就要提高警惕,是不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玩耍的条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增添其他乐趣,例如做手工、亲子游 戏或者培养孩子其他运动兴趣,以此来转移注意力。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多多地倾听孩子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多听少说,我们才能更加了解孩子在对什么感兴趣,以及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最后,父母孩子沉迷手机是知道玩手机游戏不仅伤害眼睛也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手机 里的一些不良信息孩子不知道如何分辨。那么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讲解如何辨别手机里的不良 信息,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当然,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这一切的前提,手机之外,我们更要 关注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关系好了,后面的教育才有效。最后,父母孩子沉迷手机是知 道玩手机游戏不仅伤害眼睛也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手机里的一些不良信息孩子不知道如何 分辨。那么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讲解如何辨别手机里的不良信息,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痛点二:孩子说谎怎么办?
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孩子在 5 岁之前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在道德判断上还没有什么规则意识,而在小学 7、8 岁之前孩子的道德判断很容易受到权威的影响,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说谎就给孩子贴上了“不道德”的标签。
首先,去想一下孩子说谎的次数、原因。孩子说谎会有很多潜在的可能,例如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害怕责罚、好胜心等。很多孩子是因为担心被批评或者希望被表扬,才去说谎, 我们要关注孩子说谎的真实原因。如果孩子是因为担心被批评,我们就要回忆一下日常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和惩罚是否得当,且告诉孩子我批评你是因为这个行为不好,而不是你这个人不好。如果孩子是希望得到表扬,我们就要关注,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肯定比较少,如果是我们就调整一下,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肯定,你的肯定是孩子变得更好的动力。
其次,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 仿的对象,父母能起到行为表率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当孩子初次说谎的时候,我们要和孩子聊一聊他为什么这样做,与孩子就事论事的讨论说谎是不被父母允许的行为,注意维护孩 子的自尊,尽量不在其他人面前讨论。
痛点三:亲子冲突怎么办?
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可能都有过翻脸急眼的情况。但是冲突过后,往往又会后悔, 伤了孩子,却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关于亲子冲突,我们可以先思考这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和孩子发生冲突?是孩子的原因还是家长的原因?在冲突中我们的做法有助于冲突解决还是激化了冲突?
其实对于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孩子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有第三方 的原因,有特定情景或特定事件(比如做作业、吃饭等)的原因。只有先明白亲子冲突的原 因,才能理性看待冲突,积极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有效解决亲子冲突,家长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第一、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如何家长是带着情绪的,或是孩子有情绪,那么问题 只会越吵越大。可以和孩子约定,一旦对方要发火了,我们有责任提醒对方说:“现在我们 先暂停一下,冷静一会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检验心理预期。想一想你的预期是什么?合理吗?需要调整吗?
第三、共同寻找解决方法。孩子也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给孩子机会去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