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松绑,让实干扎根——解读《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份被基层干部称为“及时雨”的文件,以制度创新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一、刀刃向内,破除形式主义生存土壤
文件直指基层治理痛点:某地曾要求村干部每月上传26次安全检查照片,“拍照留痕”时间远超实际工作;某县强制干部每天打卡政务APP30分钟,引发集体抵触。这些现象折射出“层层加码”与“疲于应付”的恶性循环。
新规以三大硬招破局:
其一,建立“权责清单”。省级政府需制定乡镇职责清单,严禁擅自下放未列入清单的任务,终结“属地管理=无限责任”的乱象。
其二,严控“痕迹管理”。明确不得将开会发文、拍照留痕作为考核标准,更禁止以学习时长、点赞量等数字指标评价工作成效。某街道干部直言:“以前填表时间比走访群众还多,现在终于能专注解决问题。”
其三,规范“借调乱象”。县及以下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干部,市以上单位借调需严格审批备案,这一条款被基层称为“最解气”的规定。
二、制度创新,构建基层赋能长效机制
减负是手段,赋能是目的。文件通过三大机制推动治理提质:
一是“数字化瘦身”。要求中央部门最多运行1个面向基层的政务APP,地方禁止开发县级以下新APP,并严禁以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变相考核。某地曾强制安装26个工作群,如今精简至3个,干部手机“叮咚声”少了,群众满意度高了。
二是“资源下沉”。建立乡镇职责清单,整合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事项,避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尴尬。某县通过资源整合,将分散在12个部门的民生事项统一办理,群众办事时间缩短60%。
三是“容错护航”。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明确不得以问责代替整改,防止问责泛化。某镇干部因创新工作方法被误解,最终依据容错条款免于追责,这一案例成为当地培训教材。
三、从“减负”到“减负”,书写基层治理新答卷
文件的深层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份“问题清单”,更是一份“改革路线图”。当某地通过规范督查考核,将干部从“材料山”中解放出来,用于调解土地纠纷、推动产业发展;当某街道利用清理工作群节省的时间,组织15场社区议事会,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当某县通过严控借调,让23名骨干教师回归课堂,学生成绩提升明显——这些变化都在印证: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宝贵的治理资源。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言:“以前总觉得政策是‘上面’的事,现在才明白,减负就是给我们‘松绑’,让我们能甩开膀子干实事。”这份文件的落地,需要各级部门严格执行,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实干导向”的共识。当考核不再看“材料厚度”而看“群众满意度”,当问责不再“一棒子打死”而注重“教育帮扶”,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若干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基层减负从“运动式整治”迈向“制度化治理”。它传递的不仅是中央的决心,更是对基层干部的信任与期待。唯有持续深化这些制度创新,才能让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的主战场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实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