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在网上给儿子买了一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套书,这套书收集了《三个和尚》《孔融让梨》《愚公移山》《金斧头银斧头》等经典故事,这些故事蕴含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颂扬诚实、勤劳、坚定、奉献等美德,但细细读来,不禁要质疑这些故事是否适合这个时代?
01
《金斧头银斧头》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河边丢了斧头,后来,有个老神仙分别拿着金斧头和银斧头考验小男孩,小男孩很诚实地拒绝了金斧头银斧头的诱惑,承认锈迹斑斑的铁斧头才是自己的斧头,作为奖励老神仙把金斧头银斧头送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小伙伴们,一个贪婪的家伙模仿小男孩,故意把自己的斧头丢入河里,结果被老神仙识破,一无所获。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第一感觉是那个贪婪的家伙演技太差了,没有抓住老神仙考核的关键。
首先,诚实是道德的基本要求,而对诚实的行为给予物质奖励,是不是说不诚实是应该的呢?是否会传达这么一个信息:人们只要诚实,就可以不劳而获呢?既然老神仙传达了这样的价值观,就不能怪有人想通过“演戏”不劳而获,因为这个不劳而获的成本很低,即使被识破,也只是丢了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成本低,回报丰厚,正常人都会去一试吧?而小男孩知道了诚实可以换取物质回报,当以后没有收到回报时,他是否还能坚持诚实待人?再者,下次再不小心斧头掉进河里,他是不是会坐在河边等老神仙出现?
现实社会中美德并不会直接带来物质回馈,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是社会责任心的体现。如果把道德当作换取物质的工具,那道德会不堪一击,分分钟崩塌瓦解。
其次,老神仙完全是古代居高临下统治者的姿态,这故事符合古代统治者对平民大众的思想教育需求,这也许是它得以传承地原因之一吧。统治者不需要民众有高的思想觉悟,民众只要知道诚实、善良、吃苦耐劳、听统治者的话不闹事多交税就可以了。这在现代思想开放、包容性的社会显然是不那么适用的;如果一味将这种大道理灌输给孩子,那么只能培养出不会思考、缺乏生命活力的“好公民”。
02
还有愚公移山、孔融让梨的故事,都值得推敲。愚公因为交通不便利,发动族人一起移山。这个目标定的就有问题,交通不便可以搬家,可他偏不,他如此执念的结果只会是牺牲整个家族的未来,用于做些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后来感动了神仙,神仙把两座大山移走了,可能神仙对这种劳民伤财的活动也忍不了了。假如神仙不帮忙,愚公的族人到了现代应该会怨恨他,本来可以靠山发展旅游业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不符合儿童发展心理的,没有独享的分享只能是讨好,当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时,我们就教育他“分享”这一高级情感,那么孩子多半会形成讨好型人格,行事总会寻求别人的认可。
诚实、坚持等美德应该培养,但培养的时机和媒介方式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