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当我们学着新课标,讲着新理念,说着新课改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我们都在思考,但却无法改变,传统教学充斥于讲台,教师依然灌输,学生依旧被动的接受,这种让学生和老师倍受熬煎的局面何时能改变呢?为了改变课堂,我就课堂文化建设做了如下思考:
一、要构建富于活力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生活教育特色,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我认为,有活力的课堂应体现如下要点:
1.关注学生的经验,确立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目标;
2. 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学习生活情景;
3. 紧紧联系学生面临的客观生活,运用自己的经验、阅历、和知识,对生成性的内容巧妙把握,因势利导,把思维引向深入,把课堂引向生活,把情感引向生命的更高境界。
比如,我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当读到“大堰河”为了我们所做的一切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并进行仿写,学生兴趣浓厚,既写出优美的诗句,也感受到其中饱含的深情;当学到有“天伦叙乐”牌匾的一节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类似情景,一个学生马上说出电视上看到的县衙大堂上挂的“明镜高悬”“光明正大”等牌匾,这与堂下的贪赃枉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文化。
文化有两种,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课堂文化亦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倡的是一种进取向上、和谐融洽为主的文化,这种文化充盈于我们课堂的分分秒秒,班级的角角落落,滋养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使之愉悦、心动、奋发、进取,从而激发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产生积极的行动。
我认为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文化,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用优美的课堂语言,营造高雅的课堂氛围文化。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媒体,教师优美的语言无疑能为学科添彩,使课堂增色。不经意间就营造出一种有致高雅的课堂氛围文化。有一位教师,在他的中学第一堂教学课是如此开场的:“同学们,音乐可以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使人改善物质生活,但是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语文世界很精彩,它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众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畅游语文的海洋……”散文诗一样凝炼的语言,通过教师优雅,恰当的呈现,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涵,都给学生以有力的冲击……优美的语言使学科知识的呈现更加科学与完整,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尤其使我们的课堂充盈着文化的气息。
2.以教师的魅力,带动课堂氛围文化。
正如世界上不能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师在课堂上也是风格各异;有的洒脱,有的质朴,有的优雅,有的爽直,有的严谨,有的谦和,有的严肃,有的幽默。。。,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热爱,无疑是因为有一位自己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而乐其道。”
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一切都应是美的,浑身上下都是教材,而这正是课堂氛围文化的主元素。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早就超越了学科本身,正是因为对老师教学风格乃至对老师个人的喜爱,因而对他的课堂充满期待。
曾经,课堂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教师随意打喷嚏,坐着讲课无精神,写错就用手指擦,单脚踩凳手扶桌,铃声不断电话多,随意进出无纪律。如果这种行为也称之为文化的话,这是一种消极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当清脆的铃声响过,教师风度优雅的走上讲台,微笑着向学生鞠躬问好……优雅的肢体动作,亲切的笑容,谦和的态度,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来自教师的尊重,学生因而更加敬重老师,就在这师生尊重与被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学生懂得了尊重的意义,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认可与接纳,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输。
3、要积极构建智慧灵动的课堂文化
智慧与灵动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向,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一定充满智慧和灵性,启迪心智、萌发智慧,是任何课堂都需要把握的基本目标。智慧灵动的课堂集中体现三个要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充满着教学过程的创造和生成;三是充满教学智慧。如一位教师在上课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了教室,此时,他发现自己如何讲课,学生都无心再听,目光随着小鸟的身影不断移动,教师灵机一动,干脆让学生们结合此情此景,写一篇作文,学生有感而发,积极观察,都写出了一篇好作文。试想当时不是这样,这节课会取得什么效果呢?
4、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对话”,他首先强调了“对话”的基础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即师生的课堂交流中,教师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力,给予学生主动发言与参与的机会。注意,学生的这一权力,不是教师的恩赐,而是学生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是生生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课堂上既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不管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不管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有何不同,他们都享有平等的权力。《论语》中《侍坐》篇有这样的记载:在讨论理想问题时,孔子以平等的身份、亲切的语言,启发弟子发言:当听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意见时,一“哂”而过,于无声处表现对学生的关爱;弟子曾晳“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描绘了一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正是孔子以“仁”治国激情的曲折表露。这样的师生对话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师生之间的温暖与和谐,如沐春风;让学生充分体验,放声的讲,还能静心的听,让不同的意见、观点彼此撞击,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5、要积极建设课堂质疑文化
(1)怎样在课堂上实现“质疑”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以知识唤醒知识,以思维引发思维,以问题激发质疑的过程。在各教学环节皆可实现这种质疑。
首先,“质疑”可从教师的情景创设开始。比如,我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我借鉴韩军老师的方法,问一个学生他的村庄名称,然后问他能不能用村庄的名字来叫他,以此让学生质疑为什么“大堰河”却可以这样叫,轻松了解了“大堰河”地位的卑微。
其次,“质疑”在“自学设计”中引领,教师精心设计“自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唤醒并重构已有知识,同时激发新的思维引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质疑”重在挖掘知识的内涵。在“自学”时做出引领,在“交流学习”中,一是抓住学生的提问进行指导,生发出对知识内涵的挖掘。(这是精心备课的结果)。二是以学生学习的首席身份提出问题,挖掘知识内涵引导学生获取积极的精神体验,从而生发出对文本、对知识乃至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质疑”的前提是课堂学习中全体积极探究、合作与竞争。任何质疑首先要有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思考与分析。其次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否则,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受到怀疑。
总之,课堂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教师和学生智慧的体现。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使新课改精神的落实,也是高效课堂形成的开始。只要我们敢于创新,积极改变,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我们的教育质量会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