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领导千乘的大国,对国事要敬重,要谨慎,以使人民信服。国家财务要懂得节制使用,所节用的用以惠民。驱使民众服役时,要避开农时,避开百姓忙碌的时候。
【我的理解】
01
此章的翻译,在原文的基础上,个人有所发挥。实在是觉得,不发挥一下,孔子的本意表述不清。
千乘,“乘”的本义是四匹马拉的兵车。车上有2个兵卒,车旁与之匹配的步兵亦有若干。
孔子那个年代,小的诸侯国,只有几十乘,大一点的有百乘。若国家有千乘的兵车,足以说明国家富强。
道千乘之国,即是领导这样偌大的一个国家。《论语》中言及此类的,又如此直白的语句有一些,但比例并不高。在《学而》篇提出,我自认有其含义。
孔子并非执着学必用之,因为是否能用,要讲究天时地利,不是个人意愿可以决定。
但学的目的,一定是为了用。虽然孔子曾说,到他这学习多年,却不考虑个人仕途,是很难得的一件事。但孔子绝不是说,学者不该考虑仕途。毕竟“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学与用是一体两面。
学与不学全在自己,可以强求。用与不用,在时运在外部条件,不可强求。
而常人多非此即彼的思维,常以为学了就必须用,落入过激的实用主义。或者学就是学,讲究个人修养,不应讲究外在的用。落入了纸上谈兵的空谈主义。这都不是孔子本意。
此处讲治国的道理,也是避免学者落入只学不用的极端思想里去。又列举诸多治国的信条,乃是避免学者用而不学。
02
再看原文,虽是千乘大国,领导起来,也不过三条原则。
其一,敬事而信。
我自认,此“敬”字实在用的好,用的真切。敬事其实就是认真做事,但真正的认真,必定对事情有一份恭敬心,才会慎重对待。好似,端了一碗很满的汤,必定是小心翼翼。这就是“敬事”的状态。
又,事亦有大小,有轻重。最重要的事,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关乎于他人的事。一国之事,由几个决策者决定,但所有的决定,直接关乎本国国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怎么可以不谨慎对待?
在上者,能谨小慎微的决策,便已经算仁心仁政,算得上负责。如此,便可减少决策上的错误,民众自然也就少受些不好的影响。我们当知,决策以无过为上,绝不该去追求完美。这并非消极,而实在是,对决策者而言,能不犯错,已经难能可贵。
其二,节用而爱人。
古代,国家收入有两种用途。一种直接上缴国库,用于国家建设和政府开销。一种归于皇家私人所有,用于皇族日常起居的费用。
凡明君,毕竟是将私人收入,节制使用,投入国家建设。而昏庸无道者,自己用了还不够,还要剥削国库的钱财。这是第一层意思。
其次,国库若真的有结余,用于建设各种亭台楼阁,本可以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但若国家还没有强盛到这个地步,国库的钱亦要节制使用,将其投入到惠民的工程。如修桥铺路,开设学馆,增设驿站,补充国防等等。亦在灾情时用于赈灾之用。
此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意。
其三,使民以时。
古代,百姓对国家有义务劳动的责任,称为徭役。如国家建设公共设施,皆直接征调民众。又有镇守边疆的义务,称为兵役。如每年,民众要进入部队,当一定时限的兵,和现在韩国满18岁强制当兵,其旨相同。
“使民”二字,即是指上面的意思。
“以时”,意思是要避开百姓忙碌的时候,比如农忙。若农忙时,被征调去服徭役、兵役。此时田地必定荒废,等徭役、兵役结束,百姓的生活就成了问题。
其主要意义,在于不要过多打扰百姓生活,无为而治。只有民众生活安稳,国家才能富强。无为而治,并非道家独有的思想,儒家亦是如此。
03
总体而言,此章确实过于简单,若真是治国大国,牵涉的问题何止这一点点。
所以,此章,只能算是一些原则性的信条,不可违背。而实际治理,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发挥。学者切不可以为,孔子这里就说了三点,那治国应该很简单。
还是要记得那个“敬”字。
但凡对人对事有些恭敬心,都该清楚,即便是小事,也没有轻而易举可以做好的,都要经过一番努力,一番周折。学者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