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院里有两颗榆树,这时候,应该结满了榆钱。
小时候,玩半晌肚子饿了,找遍屋子也没啥零食吃的。于是,几个小伙伴商量着摞榆钱。男孩子利索地爬树,女孩子在树下帮忙递棍子、钩子、篮子。那一串串,胖嘟嘟的榆钱,嫩嫩的,软软的,随手塞一把放嘴里,吃的可香了。吃够了,再装满篮子提回家。
到做饭点,妈妈从地里回来,看见有摘回的榆钱,挺高兴地说今天有好饭了,一会儿做榆钱蒸菜。
榆钱挺干净的,稍微捡一检带的碎枝,再用水冲洗两遍,在盆里备用。挖上一碗玉米面和一碗白面倒进去,用手将面和榆钱抓匀,见不到干面为止。放适当的盐,那时也没什么调料,不像现在有味精十三香胡椒面那么多可放。
等锅里水烧开,放上笼屉,铺好蒸布,将拌好的榆钱面摊在蒸布上,抹平。盖上锅盖,烧大火开始蒸,具体蒸多长时间,我不知道。其实,只是小时候见过妈妈做,那时根本也不关心这些,等自己长大了,也没做过。
在蒸的过程中,妈妈会招呼我去剥蒜、捣蒜。“蒜在哪放着?”找不到,还喊着问好几遍。妈妈不耐烦了,急匆匆过来,一边责骂道:能干啥,就知道玩,一边赛过来一头蒜。也不知道她从哪拿来的,像变戏法似的,反正是一门心思玩着手里的沙包,根本就没动地方去找。拿着蒜,一点点扣,好不容易扣破皮了,一撕就断,再吭呲吭呲去扣。想想自己那时真笨啊,搁现在,还不是举手之劳。
妈妈掀开锅盖,冒出热腾腾的白气,榆钱的香味扑鼻而来。立马扔掉手里的东西,跑过去,还喊着“饿死我了”。妈妈说等一会儿,还没调好呢,先去洗洗手。极不情愿地找水盆,胡乱洗了两下,很快又围过去,眼巴巴地看着,吧嗒吧嗒嘴巴,几乎快流口水了。
妈妈将笼屉里的蒸菜倒进盆里,搅散开,然后倒进蒜汁、醋、香油,一起拌均匀,给我们一个个盛到碗里。简单的操作,几样配料,没有料酒、味极鲜、耗油这些时髦的料理。但是,那一碗蒸菜吃的狼吞虎咽,津津有味,特别特别香,足够满足了对所有美食的欲望。
走在路上,看见一树树榆钱,情不自禁会想起过去。榆钱年年有,蒸菜也常常吃,可是那碗榆钱蒸菜的味道,再也没吃不到过。
院里的两颗榆树,依然结满了榆钱,妈妈依旧在院里做饭。我们却长大离开家乡,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尝遍各地特产美食,都不抵妈妈做的饭菜,正好适合胃口,慰藉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