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关键的对话》第10章

️今日行动语:除非我允许,否则没有人能伤害我。

如果我们因别人的赞美而活,也会因别人的批评而死

很喜欢今天的行动语,对我来说把重命脉,要做到对话高手,在道和术上的修炼缺一不可,就像两条腿走路。用长期主义的想法把它当成无限的游戏,活学活用,不过这仅仅是认知提升自我觉察的开始,把沟通当成无限游戏来玩,这轮不行下一轮,但前提是不责备自己,不放弃,才有玩下去的资格,随时随地去鼓励自己:多尝试,顺利了是一次成功的经验,失败了是一次很棒的体验。只要行动就有希望,就在变好的路上!

书中马林案例:

他参加了300场反馈游戏,学到的一点是:对反馈的态度比反馈本身更重要。

更认识到,凡是很难接受的意见,都是在提醒自己,还有一些内在的工作要做。

他学会了做自己安全感和价值感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变得心态平和,而这种心态改变了一切。

其实,我们在遭受“语言的打击”时,感受到的痛苦只是表象,其背后隐藏了更深层的问题。那些承认并解决了这些深层问题的人,不仅提高了自己关键对话的能力,还能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岁月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

当面对毫不留情的反馈时,

提醒自己: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重获安全感,确认自己的价值,从而“拿回自己的笔”。

四个技巧管理我们面对和处理反馈的过程:

镇定。深呼吸,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用安抚性事实来增强安全感和价值感。

理解。保持好奇。提问并请对方举例,然后倾听。从对方说的话中抽离出来,就像他们在说别人。

复原。根据需要请求暂停,以便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对方的反馈。

积极处理。审视他人的话。从反馈中寻找真相,而不是充满戒备心地寻找漏洞。如果情况允许,再次联系那个提意见的人,告诉他我们对反馈的理解,接受哪些意见,有哪些承诺。如果需要,平和地表明我们的观点。

三年前的马林害怕真相,渴望赞扬。

现在的马林渴望真相,害怕赞扬。

他学会了和赞扬保持一段健康的距离,把赞扬当作信息而不是肯定。

感悟:自从去年跟着围炉读书以来,发现自己对这方面有了更深的觉察,也减少了很多别人对自己心灵的伤害,更认识到以前的苦楚是自己的贪嗔痴造成的,当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再次释然!现在学会了自我宽慰,和自己各种情绪好好相处,发现生活变得简单很多,收回很多精力时间用来专注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提升自己,去做难而正确的事——这本书可能是我读这么多书以来最痛苦的一本,如果不是有志同道合的书友和庐山老师的引领,是会被我再次束之高阁,错过这本称之旷世奇书,现在已经把它划为枕边书!——让它提醒自己,我还有一些内在的工作要做。

向外求:一无所获

向内求:本自俱足

心开,智慧自来

这一章的内容处处都是精华,处处都有触动,那就直接开干摘抄

先对齐认知再说

有正确的出发点(从心开始),

用正确的方法(陈述观点),

说正确的话(CPR),让对方感到安全(保证安全)的沟通工具。我们非常鼓励这些方法。

但是我们严重低估了提高心理承受力对改善沟通的作用。不管对方如何表达,提高我们对逆耳之言的心理承受力可以很好地提升沟通效果

游戏的基本信念是:直面残酷的真相是获得同理心、成长和幸福的最佳途径。

安全感和价值感的唯一可靠来源是他们自己。这一发现是一种解放。他们在自我感觉不好的时候不再怨天尤人,也学会了为自己内心的安宁负责。

当我们手握自己的“笔”时,我们就可以自主书写我们的价值

当我们越来越能意识到周围人的情绪和评判时,我们就再也不是从前的自己了

谁拿着你的“笔”,谁就可以书写你幸福的条件。有些日子,我们完全拥有自己的“笔”。有人喜欢我们,有人不喜欢。有些事情很顺利,有些事情不顺利。不管怎么样,我们个人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是来自我们长期固有的价值观。我们的心理幸福指数不会因为别人听了我们讲的笑话有没有笑而起伏涨落。我们有自己的“笔”。

当我们交流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信息,还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时,变化就发生了。我们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们不单喜欢别人的认可,我们还需要别人的认可。从那一刻起,我们就完全失去了安全感。

从享受赞美变成了需要赞美。有时候我们这么做是出于天真的希望,以为向外在的认可看齐,我们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其他时候,我们这么做只是出于权宜之计。我们不愿意向内力求心安,而是更愿意依靠别人的认可。

三年前的马林害怕真相,渴望赞扬。现在的马林渴望真相,害怕赞扬。他学会了和赞扬保持一段健康的距离,把赞扬当作信息而不是肯定。

我们来详细说一下“笔”的概念。人类有两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安全感(身体、社交或物质方面的安全)和价值感(自尊、自爱或自信的感觉)。只有当我们认为反馈威胁到了我们的两大需求或其中一个需求时,我们才会受到伤害。

我们来扩展一下“笔”的定义,把它视为决定我们如何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的力量。

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因此觉得自己永远处于危险之中。更严重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获得安全感。虽然我们的成长经历与他们不同,但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也会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变得谨慎警觉、缺乏安全感,这导致我们在跟某些人谈话的时候忐忑不安,而这种忐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我们长大成人后,有了照顾自己的能力,但我们对安全感的认知还停留在小时候。这些认知控制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的老板、伴侣、邻居、地铁上的乘客指责我们时,我们往往在情绪上过度反应,远远超出了面临实际危险时应有的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赞同等于安全,不赞同等于危险。

我们守护自己安全感的能力增强了,但我们还没有更新自己的认知。

在大多数情况下,让我们陷入危险的并非反馈本身,而是我们对反馈的戒备、好斗或怨恨的态度。让我们戒备心这么强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低估了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果我们对自己很有信心,是不会生气的,只有害怕的时候才会生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