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更新一个概念:国内通常把“private equity”翻译成“私募基金”,其实是不正确的。“private equity”中的“private”,指的是投资的对象,而不是资金的来源。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称为公开市场(public market)投资,在股市购买的股权称为“public equity”,即上市公司的股权。而私市股权(private equity)基金投资的对象一般是非上市公司,或将上市公司私有化,即非公开市场的投资。实际上,无论是投资股票市场的基金——比如对冲基金,还是投资非上市公司的基金,其资金的来源一般都是私募的,都可以称作私募基金,所以资金来源并不能区别它们的不同。因此,“private equity”应该翻译成“私市股权”,而专门从事私市股权投资的基金就是“私市股权基金”。
很多人都看过一本书,叫《门口的野蛮人》。讲述私市股权投资公司KKR收购RJR纳贝斯克的故事,这是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华尔街都为之震惊,收购在1988年完成,次年此书就出版了。书很畅销,还被翻拍成了电影。
但很少有人知道,KKR不但没有赚钱,还赔了不少。投资动用的资本金只有35亿美元,其余225亿美元的资金都是贷款。最终资本金损失了7.3亿美元。收购过程精彩,结局却颇为失败。
但凡没有退出的投资,故事就没有完,就胜负未卜,但鲜有人能把故事讲完。
与股市投资不同,私市股权的每一笔投资都要依靠团队共同努力。先由负责投资的团队寻找目标,深入分析判断、尽职调查、艰苦谈判;后由运营团队和管理团队负责被投公司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第三方服务公司的深度参与,包括作为财务顾问的投行、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
前前后后需要数年时间,加上牵涉面甚广,恐怕非内幕人士难于成书。
而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是另一起影响深远的重大收购,也是内幕人士详细讲述一笔重大投资自始至终(包括退出)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新桥,一家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家美国私市股权投资公司。新桥后来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的控制权,成为唯一一家控制中国一个全国性银行的外资公司。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深圳发展银行之前,那时新桥收购的对象曾经是韩国最大的银行,收购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从投资到最终退出的过程曲折复杂、充满悬念。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 韩国经济风雨飘摇,一些最大的财阀集团破产或被迫重组(韩宝钢铁、大宇、起亚汽车都是例子),多家银行倒闭,其中两家全国性大银行——韩国第一银行和汉城银行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被收归国有。
为了帮助韩国度过危机,IMF紧急出台了58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条件是韩国政府必须将其收归国有的两家银行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必须引入外资的原因是韩国的银行体制中缺少信贷文化,也就是说发放贷款并非根据受贷方的还款能力,而是靠政府的政策或私人关系。这就是在经济危机中许多贷款变成了坏账而无法收回的主要原因。引进外资的目的是引进信贷文化和国际最佳的经营方式,重组韩国的银行体制,从而减少坏账的产生,以根除银行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
在这一背景下,由一家美国投资公司出手,收购韩国第一银行,此事对韩国政府及金融体制的影响、对韩国民族主义的刺激、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商业谈判之间的艰难可想而知。
作为实际操盘者,单伟建博士在这本书中高度还原这次交易的台前幕后。他回顾了从起意、谈判、成交、管理、出售的全过程,其中涉及的政商关系、商业竞争、民族情绪、舆论导向等之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都被娓娓道来。历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加入、政治气氛对跨国收购的影响、谈判人员的数次更换、民族情绪的不断膨胀等不利因素,单伟建及其团队终和韩国政府共同投资约9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银行。
在随后的5年内,新桥帮助韩国银行扭亏为盈,实现总资产翻倍至400亿美元以上,终成功以3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渣打银行。渣打银行接手后,表示“韩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比渣打银行自己的还要好”。可以说,这次并购是资本并购史上的奇迹。书中所呈现的人生智慧、投资理念、权力平衡,都将令人受益匪浅。
对于想要借鉴成功经验以用于并购实战的读者,想要知道私市股权投资机构是如何达成交易并创造巨大价值的读者,想要窥视大国博弈下的金融运作的读者,以及对金融领域跌宕起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值得再三阅读。
感想:少了一些敬畏,有些高层做事牵碍太多也不好守规矩;多了一些敬仰, 即使不谈运气,大佬做事的毅力和态度也不会是无名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