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罗胖分享一本书《文字的力量》,里面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那些轴心时代的圣贤们,比如孔子、耶稣、佛陀他们,靠思想名垂青史,但是偏偏又不留下文字呢?
对这个问题,罗胖他觉得可以用苏格拉底的观点解释。
苏格拉底说他不喜欢文字,原因有三:第一,文字伤害记忆力。你都写下来了,你还会用心记吗?
第二,文字是固化的,死气沉沉的,不如口头语言丰富有活力。
第三,文字使语言失控。他原话是这么说的:“一件事一旦被写下来,不论什么内容,到处都会流传的,既会传到能看懂的人的手里,同样也会传到无关的人手里。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不与邪恶的人说话。因为文字没有自卫或自救的能力。”
罗胖认为苏格拉底的头两条都有局限性,他非常赞同第三条说法。
他以苏东坡的乌台诗案为例,透彻的分析了文字使语言失控之危害。还形象的把文字比喻成 会惹祸的孩子,创作者要为TA承担后果。并得出结论说:孔子、佛陀、耶稣、苏格拉底只养育那些不会离家出走太远的孩子,所以他们只用口语,不用文字。
我对罗胖的口才,一向佩服。但对他这一篇的的言论观点持有异义。
我觉得那些圣贤没有写下文字的原因,也许很简单,可能只是以下几点:
第一、比较懒于动手,或者说他们善于动口,不善于动手;
第二、他们没有用文字表达的欲望了。每天对着那么多门生,讲那么多话,该讲的都讲了,已经没有什么想说的了。而一般情况下,孤独的人、没人说话或不想说话的人,才更喜欢用文字去表达。
第三,想减少歧义就需要一定的信息冗余度来帮助别人理解,而在那些古老年代,文字不方便提供较好的冗余信息,因此他们怕写不清楚,便不愿留文字,也不足为奇了。(这一点跟罗胖的观点比较接近)
其实听完罗胖的分享,我还有另外的想法:文字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反而有好的一面。这会让文字作品有延展性,更加有魅力。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不是什么坏事。
到目前为止,文字依然是最佳的信息传递方式之一,因为它们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同穿越的翅膀,把语言传播更广。所以聪明的人,怎能因咽废食?
不过,讨论归讨论,我觉得罗胖的一段感慨还挺有道理的,在此贴出来以供赏析:
人总是把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误解成是工具,以为他很听话,只会帮助我们完成自己的目的。其实不然,任何东西一旦创造出来,它就是一个随时会出走的,而且会闯祸的,闯了祸还要父母负最终责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