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
2020.3.10打卡
第一章 精、气、形、神:中医眼中的人体
观书的题目时,我就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用“经典”二字?阅读第一章之后,我得到解答。
现代中医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向,一是用现代的观点,现代的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来论证学习和运用中医。另一种是运用传统的训练方法,通过静定提高医者的精神稳定度,敏感度和专注力,从整体上直接体会和感知病人乃至环境、草木的能量和信息状态。这种方法是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一致的。
关注一个生命,除了看见的“形”的层面,还要体察无形的精微的“精、气、神”。
学习中医,打开感受。
2020.3.11打卡
第二章 神魂意志魄:古人的心与今人的脑
1.人的存在是多维度的,除了有形的肉体层面,还有“精、气、神”。这一章的内容在照应前一章的基础上有深化。对“精、气、神”的讲解更精微了。先
2.关于“先天的精神魂魄(元神),后天的意志思虑(识神)”,李辛老师利用《黄帝内经·灵柩·本神篇》里的一段话,逐字解释。
精:生命的根本。
神:父母的两种生命力合在一起而产生。(母亲的能量状态和精神状态最为要紧)
魂:人的梦,神之主。
魄:偏重于肉体部分的生物本能。这一点在蒙氏教育和华德福教育理论中都认可。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说:儿童的内在有自我创造的内在引导力量。指的就是这个。
意:随时升起的念头,飘过而不被抓住的想法。
志:被抓住的“意”(我理解为“欲望”,不知恰当否?)牢牢抓住想要实现的意愿。
思:因有“志”而生“变”,想要实现的想法。
虑:思考的维度脱离当下,进入过去未来,他乡远方。
3.古人的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是知行合一。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理论是用来生活的。生活是一切。不把精力放在概念学说的比较思辨上。
古人待生命、对待学问的态度都十分谦卑。谦卑就会对他者生命保持包容的态度,对天地,前人有敬畏之心。
人是非常懒的。后天的心智是一套精密的程序,凡是不需要自己用心观察、体会、感受的,只是在概念、理论、学说上动脑筋的,我们就会吸收得很快,而且不假思索、理所当然地确信不疑。
需要我们用心体味的,就不太容易传播。所以从古到今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的精神其实在退化,因为人的内心在退化。
2020.3.12打卡
《经典中医启蒙》第三章 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1.古人认为“先天”的状态是“合一”“顺道”,是形神兼具。这一点与蒙氏和华德福教育理论中谈到的一样,七岁之前的人,在自然环境中都是“合一”的状态。
“当人生活在自然状态,与自然的变化合一同游时,就是在伊甸园里。”
2.健康就是“平常”,病是“失常”。中医眼中病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病,信息层面出问题了;
心口不一,表里冲突,跟自己不在一起了。
第二阶段是,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运行规矩发生紊乱;第三阶段,是有形的疾病层面。
3.交感是细微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感应。能量和信息,能量和精神的交换互通,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如果不留意,就会滑过去。
4.心念回转
“临事不能决”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而且只会用后天“意志”来分析、比较、判断了。长期不会用心,忽略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就会走到过“意志”的状态,就会离本来最适合自己的结果远了。
心智受困的结果是人只能处理眼前一点点小东西,社会当中一些最具象的东西,作为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当然这个部分很重要,应该关注并处理好,但是如果我们的精神生命力只是在这样的小范围里旋转,重复无法展开,无法与更广阔的世界深入的交感,这是对生命的浪费。
5.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
柔软单纯、知人知己的状态,像婴儿一样纯粹,像山谷一样广大。
留意我们的心在接触各种知识和艺术后的感受、情绪,是更宁静安心,还是反之。
6.烦恼与镜子
很多的病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并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身、心、意”受限扭曲,“神、气、形”压抑不正。无法做到内在的整理,无法跟外界顺畅的沟通。回到“常”态,需要让自己慢慢地变得简单再简单。
7.用心与用脑
当落入“颠倒懊恼”中,不要急于做什么,先接受现实,定一定,不急于逼自己下决定,不妄为。
跟自然在一起,从专注走路开始,平衡魂魄与意志。
2020.3.13
第四章 三焦:人体能量构成
1.生命的层次与发展
生命不仅仅在物质肉体展开,内外交流互通,也在“气”或者说能量的层面展开,互化交通,还在灵性层面发展感通。在“神”的层面我们与一切万有都源于“一”,归于“一”。
生命是有层次的,也是有发展方向的,如果我们只限于肉体物质世界,我们的思想只接受物质层面的知识,就会把我们本来广阔精深的生命牢牢地局限于此。
2.气机第一定律:实则开,虚则阖。
开阖与补泻有什么关系呢?
总的来说,把能量带出去是“开”,通常的效果是泻,把能量收回来就是“阖”,通常的效果是补。但不是绝对的,比如气机淤结或者风寒束表会形成虚实夹杂的格局,如果还不是很虚,我们常常第一步用开的方式,把气机充分透达,展开之后,人体气息才能自然阖回。
所以开阖的目的是为了内外表里的均匀,气机的自然畅达。
“开”的方法:刮痧拍打按摩,跑步,泡澡,坐下蹲,八部金刚,激烈的针刺,大针针灸,放血,过多的艾灸。
“阖”的方法:静坐,睡觉,太极,适度的针灸(毫针),适度的艾灸。
3.形气神兼治与整合医学。
在治疗某些传染病急性外伤等领域,西医比中医有优势,但对于大多数病,尤其是与体质免疫力下降有关的慢性病来说,人体需要靠自身的能量来完成修复,抗病和痊愈工作,这个部分是中医的长项。
中医和西医合力的整合医学。使得“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到了“以人”“以恢复健康”为中心。
4.三焦虚实评估
邪气不是第一要去关注的东西,首先要关注正气正气为本。
吃的怎么样?这是判断中气好不好。
拉尿怎么样?大便可以观察中焦小便可以观察下焦。
出汗多吗?出汗多寡可以了解上焦。
月经如何?月经代表血分的流通。
睡得怎么样?睡眠代表人神气收阖的状态,也就是生命自动调节的功能是否正常。
走路怎么样?没有力气走路,拎不动重东西,代表肌肉、中焦气不足,走路如果不能持久,代表肾气不足。
5.本气自病
不同的气机格局,决定了既定不同的发展趋势和调治重心。
把身体的能量调整到很长的状态,就像把河水的流量保持在常态。使整个河流体系,所有的沟沟渠渠保持疏通状态,这是“本”,这些沟沟渠渠就是经络系统,就是三焦。人就不会爆发像洪水一样的大灾难。
2020.3.14
第五章 气机与开阖:正常状态下人体能量的运动规律。
1.理法方术与大方向。
真正能调动你的是你的生活,你的生活习惯,心理习惯,你怎么看待自己,怎么调整自己是你时时刻刻的选择。
生活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就是时时刻刻在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这里的“时时刻刻”深有感触,当自己的能量不能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一点小事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从既定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惯里出来,只能靠自我的觉察,先觉察再调整,这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
所有的病不外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出了问题,这三个层次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虚和实。
治疗的原则:实病要开,虚病要阖。
2.知常达变与标本缓急。
“平常”是生命本来的样子,中医治病就是帮助一个人回复平常。
在回复的过程中,医生会兼顾两个方面:
第一,“急则治其标”,第二,“缓则治其本”。
作为病人一定要神定,才不会“乱投医”。
3.自愈的条件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神定而舒缓。
4.心知肚明,不假思索
强调人的感受是第1位的,不要过度的思索。
顺势、得机、合度,这就是传统文化讲的“中”。
5.“正行”与“正业”
关于养生和调理,真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的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佛法里叫“正行”“正业”。
6.以我知彼
生活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就是时时刻刻在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7.看古书与内在训练。
推荐《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千金方》金元四大家、正钦安、李东垣的书。
静坐的方法推荐南怀瑾老师的“安般法门”
或者马哈希尊者“四念内观禅修法门”。
8.发明创造与天授神传。
发明创造,属于“智”是后天学来的,天授神传,属于“慧”,需要打磨自己,成为“法器”,才有可能承接。
2020.3.15
第六章 病机与邪正:失常状态人体能量运动规律。
1.病机与邪正进退
病机是气机异常运行的状态,这里有一个人体修复或平衡与治病或失衡之间力量互相调整的关系,我们叫邪正斗争斗争就会有胜负进退。
所有的病不外乎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
2.临症用药的思路。
第一,先判断大趋势,病人在自身的恢复期还是恶化期。
第二,判清虚实。中焦有没有虚?下焦有没有虚?如果是虚症,直接去攻打病灶和病症,需要兼顾正气,否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第三,体会评估定下治疗策略:怎么把下焦的能量增加一点,中焦多一些气血,然后人体才有足够的能量。
以上考虑的是大方向策略制定具体战术的时候会估算这些因素。
第一,恢复正气,帮助正气从里透到外,达到气机的开合相对正常需要几天?多大的剂量,
第二,看邪气所在的位置,除了从皮肤表面透邪,是否考虑走大便小便越精的渠道,如果邪气靠近上交或者在皮肤臭味中,让他从里面慢慢透出来,如果邪气在中下焦或者肠胃中,让它从下面通出去。
第三,气候和地理最近是冬天又下雨,病人住的地方又比较潮湿,行风祛湿的辛温类药量要稍微大一点。
第四,体质和心质。如果他是身体比较厚实,沉默寡言,有点淤的,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辛苦温类药剂量就再大一点,吃7天。如果身形不是很结实,清清透透,细细长长的,这样的体质下焦通常会弱一些,处方需要稍微温柔柔和一点,不能攻伐太猛,得有保护中下焦的思路,甘平味的药类可以适当增加,比如甘草、莲子、茯苓。对于年纪比较大的还要考虑更多,如果想用补药来增加中下交的能量,不能简单放进去就行了,还要考虑人体是否有能力接受和利用,造成“虚不受补”或者“上火”或者产生其他意外。
所有的慢性病都是“开阖不利”。
精神不要离开身体太远。
精神内守,形与神俱。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太急,神就飘在外面弃疾也浮动不定,气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就是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这样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这里的“缓”和“慢”一样吗?
记得从小到大,大人们都会评价我做事很慢。所以,内心里也否定自己的慢,总想学别人“三头六臂”可以“一心三用”,快起来。但别人的节奏总归我是跟不上的,所以表面上我非常急着去追赶,但是内心里又很抗拒这种追赶的状态,追赶而不得,就又回到了否定自己的心理状态,落进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里,严重的身心分离。最近一年陷入了追求“做更好的自己”的魔咒。报各种的网课,在课程群里表现“积极”,但一旦被关注又特别不安。“做更好的自己”,在我的理解里是永远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总把眼睛盯在别人有而我没有的事上,总觉得那个“好的自己”应该比现在更努力。昨天槿川老师的结束语使我心里有了震动。“实现自我价值,做更好的自己”就是我的“松峰亭”。我被执念“钩住”了。
年前,晨练时学习太极,有一位多年练太极的大姐看到我练习,热心点拨:你练习的时候总是耸着肩,感觉很紧张的样子。要学会松下来。太极动作到位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感觉自己感觉自己,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
我知道,她是清明的旁观者,而我是混沌的当局者。
2020.3.16《经典中医启蒙》
第七章 经络与穴位:能量解剖学
这一章主要是听完的,发现听书与看书的不同之处。听书更容易把握“面”,即整体的内容。听虽是被动的接受(因为要跟着读书人的节奏走下去),但所传递的信息是流动状态的,自己看书,会关注“点”,即某些词句,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会反复回看思考。
听完这一章,总结两点收获:
1.看问题要避免唯物质化的思维模式,能量与信息层面否调和是根本。
2.“纸上得来终觉浅”,真实体验才能得“实相”。
2020.3.17《经典中医启蒙》
第八章 针灸与按摩:能量调理的艺术
1.上工、中工与下工
“上工至治神,中工平气,下工治行。”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
——《黄帝内经》
2.以外揣内,以我知彼。
太极拳真正淋漓的时候是把自己虚掉,跟对手合为一体。
3.按摩的学习:神气与力的交流。
“无太过,无不及”,太过用力按到里面没有空间了,或者意识上太用力了,目的性太强,如果平时就是一个过于努力的人,严格的讲这样的人不太适合做针灸师和按摩师,因为他会把僵硬的偏离带进去,开药也是这样过于主观,强势的人偏力也大。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孙思邈
这就是老师前面讲到的心神意不合一的状态吧。
4.感应与因缘合合。
跳出具体的症状与问题,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是先有了某个神气格局,才有了这个现实的关系与格局,以及之后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神气格局决定了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解决方案。
是什么决定了神气的格局?是当事的人处事的心。一旦形成大的困局,在新的格局变化形成之前,只能耐心,还有调整自己。
一件事情如果当下就有答案,而且很安心,不会前思后想,这就是最佳答案,当面临抉择,没有答案,思之又思之,内心翻腾,睡不着觉,有几种可能:第一,这件事情不适合你,不需要参与,只是你被其中的得失名利吸引了,但你更深一层的内在知道这不是对的,所以在那里犹豫。第二,这件事情还没有到你做决断的时候,虚空中的势还未到,此刻答案还没有形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高水平的诗词写作是这样,是“偶得之”不是“绞脑汁”。好诗是在某个瞬间,因为当下的环境,人事物与你的内心的一个感应的结果,心里有了,意识到了,就把它写出来了。
写作教育也有“势”与“机”,顺势(感知的层次,理解的层次)而为,把握气机(像三川说的, 心中涌动着一股冲动,一股气,就是要把它写下来才能够释放),写出的文章差不了。
日常生活中的处事接洽也莫不如此,奇思妙想往往不是绞尽脑汁挤出来的答案,是某个格局发展的“势”自己带来的,需要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机缘来形成。
2020.3.18《经典中医启蒙》
第九章 导引与祝由:身心合一与神气为用
1.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导引,是引导能量传输和流动的艺术,让身体和精神和柔健康。
“流动”很重要,流动代表生机,即使是生病的时候,让能量流动起来,坏的流出去,好的流进来,身体总有恢复的可能。“每个生命像一条河流,健康与疾病像股票曲线一样,在这个已有的版图里上下交织着前进。”
2.祝福的力量
我们的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念头和每一句话都会接通其背后的力量。
当我们和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环境相处,即使有你认为欠缺的地方,不要轻易全盘否定。无论是不是至亲好友,我们对人不要有很强烈的伤害或者怨恨的念头。
3.不急于填满“空白”
很多成年人会惊慌,在交流时候突然出现的“空白”,其实当“空白”出现的时候,才是那些表面的习惯性社会约定模式正在散掉的状态,人内心深层次的东西开始显现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交流和谈话。
对待孩子也好,老人也好,需要的是处在不那么用力,不那么有目的,不是总想要去做什么的状态。
“总想要做什么”是内心焦虑的表现,想要逃避这种焦虑,就找一些事情来做,我们习惯了躲避正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已经不会正常面对了。
2020.3.19《经典中医启蒙》
第10章气味厚薄与开阖:神农时代的药物观,神、气、形的借用。
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功效,也不是一个人的职业标签,重要的是这个人的身心特质。
每一位药物就像是每一个不同的人。每一个人的神有厚薄,清浊,有气的虚实、开阖,还有形的强弱、刚柔,性子有急缓,这是最简单的分类。药势也有厚薄、清浊、虚实、开阖、刚柔、动静。急缓、走守。
我们能否意识到个人生命的短促心智的局限?常常有一些人慷慨激昂地宣称“全盘否定中医”,或者站到另一边高喊“西医无知、不如中医”,他们就像不成熟的孩子,没有意识自己的局限——对世界、对于自己所知所言的受限。
如果我们多一些“生有涯而学无涯”的谦虚与谨慎,就会减少沿偏激的个体情绪——认知——行为模式的无意识驱动,轻率地作出判断。
学中医的方法,就是体会。
体会自己的身心,体会精气精神各个层面的细微变化和规律,在越来越细微化的身心感受基础上,来体会外物、体会他人、体会外在的世界与内在世界的交感互通。
就本质而言,人类所见所知的“实相”只是“识相”,是人的心灵所映射的结果,人类的观察能力与心智的运行程序,是受到社会环境与文化强烈影响和制约的,这个影响已经成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背景知识,是更大的更加无形的“限制”。
文明的开始源于意识的肇萌,而文明的发达,如果只是片段化的知识和概念的泛滥与垄断,从某种意义上讲更需要警惕。
要在头脑里立起“认知有限”的思维“警示牌”,这是一个否定自我已知的过程,接受起来并不容易。
当神气比较弱的时候,我们是在一个比较低版本的状态生活,幸福感和满足度是不够的,而且不太容易获得高层次的满足感,常常会处在隐性饥饿状态,觉得“缺”很多东西,然后更加向外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不停地学习,到处去找老师也是一种成瘾怪习。
用脑子的事情都是不同程度的耗。不论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起心动念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的太多,当你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精气神都易动,容易被外物他人引动。
今天这章是陆续听完的。容量很大,需要再去看一看原文,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笔记是20日补上的)。
今天身体不舒服,先是头疼,越来越厉害,后来是呕吐,感觉身体的力都压在小腿上。吐了之后,头疼也缓解了。回顾原因,导火线是上午出门,受了风寒。但实际上内里不调和已经有一周的时间了,这一周代谢不畅但又特别想吃饭,是积食在先,渠道阻塞,所以,根源是胃肠的问题。头疼是警告,呕吐是身体的自我调节。呕吐之后头疼缓解很多,想是渠道疏通了一些,先不吃药,让身体自己调节一下,休息。
2020.3.20《经典中医启蒙》
第十一章 望闻问切与感而遂通:超越感官的觉察力。
你能知道什么取决于自己经络的通透度、内心的虚静度和意识的清晰度。
认清生活中的标本虚实和大方向,有选择、有放弃,拿出时间安排好自己的饮食起居,别太忙,尽量别太累,这叫“调柔身心,放松生活”。
要花心时间少一些思考、辩论、附会,让自己的生活慢慢地往回退,往回收,然后你自然会有所体会,有更精微的感受力。
你自己有所体会有所感受的东西,这个叫做“真知”,这也是古人的观点,你看书啊,听老师讲啊,查百度啊,都属于知见、资讯,有时还是杂讯,虽然可以参考,但“真知”识中心是有能力合理运用所有资讯的关键。
2020.3.21《经典中医启蒙》
第十二章 道术与心物:传统医学的源头、正脉与歧路
“见道”这件事,不是用语言就能准确传递的,但在沉静放松的状态下,也许会“不期然相遇”。
“不期然相遇”的时候多了,自然会生起信心,自然会了了分明。这个信心,不仅是对某个学说或者传统文化、中医的信心,而是这些“术”背后,对自己和生活,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随之而来的乐趣。
反复阅读这段,心生感动,有热流在眼底涌动。我知道自己心底里就是在渴望这种“不期然的相遇”,渴望在这样的相遇里,更有信心地拥抱生活,爱自己,爱这个世界。
“循心而至”“道在日用间”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答案在这里。
2020.3.26《经典中医启蒙》
附录一 回归本源
1.中医的重点不是治疗症状,而是治疗它和所有其他物质之间交流的障碍。
古人说的“本”是人体的常态,也就是他神的的状态,整体的气机格局,能量的虚实、渠道是否畅通。
所有的治疗是基于他本来已经有的资源,才可以去做我们想帮助的事。
许多时候我们落入了“我以为是这样”的思维里。如果医生有了这样的思维,就会忽略病人本身所有的资源,而按照自己的习惯施治,那治愈就成为了偶然性。医生连同病人都不能真正知道病好了是怎么好的,没有好又是为什么,“好”与“不好”都依靠运气。想想这样的后果多可怕。
2.要学好中医,训练自己“直接去感觉能量的象”的能力很重要,更不能丢掉。因为这时候,医生会像一面镜子,病人有什么问题不是靠推论出来,不是靠猜测,他就在那里,你直接知道。
当直觉来时,要相信它。它比头脑的思考分析更能抓住本质。只可惜,我们很多时候,是“道行逆施”,是训练头脑否认直觉。
附录二 经典中医与现代社会
1.付海纳教授提到一种疗法,就是要当个“真”人,露出“真”貌。首先是不怨人,第二是承认错误,这是最根本的办法。
当我们把怨气怒气烦恼排出之后,本性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2.“德”这个字在非常有意思,繁体字里“聽”(听)字的一边跟德是一模一样的,德就是我们听到宇宙的声音,然后照着做,这个就是德。
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是音形义三者相合的,这在世界上现有的文字里是独一无二的,许多繁体字里保留了汉字最原始的含义,回到繁体字可以找到本字的根源和他的最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