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说到微信在2.2版本之后就甩开了米聊,从3.6版本之后和陌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这一讲我们从微信的4.0版本说起。
4.0版本的时候,微信推出了“朋友圈”,也就是说微信从通讯工具开始进化,变成了社交平台。
微信在推出“朋友圈”功能之前,做了两个前置工作:3.5版本加了扫描二维码;3.6版本加入了微信的公众号。
这两个动作的价值在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多可供朋友消费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两个前置功能,我们就直接打开朋友圈,会非常难看。
4.0版本时,你在朋友圈发照片,如果朋友评论,你是没有办法回复评论的。回复评论的功能,直到4.2版本才做出来。
这说明什么呢?没有必要憋大招,没有必要把所有功能全都做好再放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关老师一贯的作风“50分搞起”,他认为我们不一定要准备的很充分,才着手开始一件事。大概50分时,就可以开始,只要你去做,就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与反馈,那你就能不停的改正和进步,甚至可能会得到80分以上,这就算一件成功的事。
所以产品的核心功能点有效比什么都重要,基于核心功能附加的其他功能点没有那么重要,可以一步步来。
接着就是微信的4.5版本,推出的就是今天的内容公众号,推动了一批媒体人创业,孕育了一大波网红。
微信的5.0版本,对微信来说有一个巨大跃升,就是加上了“绑定银行卡”。如果没有这个功能,微信充其量就是一个移动的qq空间。但是微信绝不会成为今天的移动生活场景,甚至是移动商业帝国。
5.0版本的第一个挑战是什么呢?那时微信已经有了4.7亿用户了,大家平时用微信的社交功能已经够用了,为什么要升级到5.0版本,又为什么要把我的银行卡绑在微信上?这个时候微信推出了“打飞机”游戏,每个人在玩的时候又吸引了身边的人不断加入升级,不知不觉中去,就完成了5亿用户升级,而且都是心甘情愿。
接着微信面对的难题是:用户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在微信上?而且还要在微信上发生钱的流通?
这个时候出现了微信红包。微信红包是财付通下面的一个小团队里一群小孩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没有做任何的申报,用公司资源就做了。没想到意外的很成功,从最开始的一个插件换成了输入框里的重要位置。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就达到了它的第一个用户峰值,多少人呢?458万人。之后的几个月再也没有达到这个峰值,这就叫圈层壁垒。
像红包这么天然简单的东西,在将近七个月的时间,用户一直被困在400多万,实际上就是互联网的尝鲜爱好者就这么多,自然的传播率就这样。
于是借助春晚,微信红包打开破了圈层壁垒。增加摇一摇红包,当天新增一亿用户,而支付宝累计一亿用户大概用了八年。因为微信红包就是简简单单的红包,没有任何的广告,拿到就很爽。
到这里,6.0版本之后的微信就是咱们今天熟悉的样子,它就成了我们今天移动生活的场景。
它自己从一个“点”变成了一个“面”,最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无数企业和个人,从生活到财富,光荣与梦想,都能够在微信里得到支撑,甚至在微信上完成闭环。
我们今天看到的微信都是经过几百次的迭代,才有今天的样子。
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迭代的产物。
从一个最好的内核开始,一个一个动作地持续迭代和一次一次微小的选择,就会成就你的产品以及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