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序言,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是:教师的生存状态:缺乏沉下去解读文本的勇气和从文本中飞出来的欲望与力量!
关于文本解读我只听过商丘李青峰书记的讲座。在丁亚宏主任的讲座中我也听到一些内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使他读好。王荣生教授的这段话两人都曾引用。
丁亚宏主任说:“文章无非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合成,课文是文(形式)质(内容)兼美的。
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些
(人文教育,立德树人,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等)
形式: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素养培育, 语文能力,考试能力等)
举例 《母亲养蜗牛》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情节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写了什么)
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为什么这样写)
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怎么写的)
1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为什么写这些)
丁主任还引用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她还特别强调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 明确学生这堂课(这篇课文)的学习起点。
如何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习并点石成金)?她如是说:
一、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
二、设置有思维价值的教学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髓让学生在一块石头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三、在重难点的关键处,知识与技巧的概括处,思维的提升处设置精要的讲解语,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提高。
商丘李青书记讲过:一篇课文讲什么主要由文本解读确定,文本解读的方法: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写作者的角度看文章 思考还可以怎么写?讲什么如何确定?按课程标准—峰教材编写—单元要求来确定。
在另一次讲座中听到这样的话:“后来,参加了一套课标教材的编写,承担的是‘散文的阅读’单元编写任务。我们希望突破对单篇文章的赏析模式,想设计一个单元,力图通过几篇散文的教学,带领学生建立新的散文阅读的‘图式’。建立阅读‘图式’,是高效理解课文,并将语文学习从‘篇’的解读上升到‘类’的把握的最终途径。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某类文章阅读的‘图式’,是现代语文学习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阅读散文,就应该抓住散文的基本特征,首先应区分文章所记录的主要对象的基本特征,即记事、抒情、明理的过程,也就是作者在散文中‘写了什么过程’;其次,应梳理文章的结构线索,如时空转换过程、情感变化过程、认识与思考推进的过程等,即作者在散文中‘是怎么呈现的’;最后,还应该探讨文章记录的对象与记录过程、记录手法的内在联系、语言特点,即‘记录得怎么样’。从这三个角度去感受、分析、把握,我们就很容易构建起散文阅读的基本路径和‘图式’。
举例郑桂华老师讲《荷塘月色》
“我教《荷塘月色》,不是像以往许多老师那样,直接引地点、这些景色、这样的语言是什么关系,从而理出一个‘地点——景色——情绪’相对应的‘关系图’。学生用这样的‘图式’解读一篇散文,也可能用来解读其他类似的散文。这样,学生就能将在一篇文导学生欣赏朱自清优美的散文语言,而是要学生按照散文的模式,首先梳理散文作者‘行走的过程’,通过几个时间或空间的立足点,知道作者在文章里‘写了什么’;其次,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看的过程,看到了什么’;第三,梳理辨析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点上,他的思想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些情绪与这些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散文学习中去。”
武凤霞老师说过课堂应在细节。课堂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字词教学怎样进行才有效?怎么介绍作者才能避免走过场?朗读指导怎么才能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品读环节应该怎样引领,才能让学生倾听到文本深处的声音?什么样的语文活动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如何设计问题才能一点点打开学生的思维,并抵达灵魂的深处?……一堂课的价值和高度就是由这些细节建构而成的,教师只有抓住一个个教学细节,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从标点中发掘出作者潜在的感情,从字词中揭开文章独特的密码,引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清晰”到“清晰”。
2019年努力的方向是课堂,在语文的门外摸索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才开始知道了怎么在课堂上立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