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美人
我的朋友小昭,最近一直失眠,抑郁。她在纠结两件被她称为“二次投胎”的人生大事:
第一,要不要和即将谈婚论嫁的男友分手
第二,要不要换掉这份做了4年的挺开心的工作
为此,她咨询过很多朋友和专业人士,她甚至为此,做出了一份详细的利弊分析报告。
结果却是,她更纠结了。
不管怎么选择,都有风险,都不确定,都令人纠结。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走投无路之际,小昭来找我。用她的话说,“实在没辙了,听听你们修行人的意见。”
01
我观察到,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过着和生活或者自我相抗争的人生。
我们对当下的现状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事情的结果不满意,对财富、关系、身材、健康等等,都不满意。
这种现象,在简书的读者群中最为普遍。作为一群积极上进的人,我们做梦都想要改变自己。
因此,我们给自己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学习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情绪管理……等等技能,企图管理和控制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朝着我们认为更好的方向发展。
确实,有些人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一个持续满足的好结果。
然而,大部分人却做不到。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
不论我们花了多少心思,学习自我成长等各种知识、工具,却很难获得内心持久的满足感。
即便我们在某一领域,比如财富、工作效率、升职加薪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却在别的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劳累、亚健康、睡眠不佳、没时间陪家人、甚至年纪轻轻就身患恶疾……
大部分人,似乎永远都活在这种和生活的对抗中,周而复始。
02
你有没有想过,你有没有追问过,是否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1944年,量子理论之父马克思·普朗克提出了“母体”(The Matrix)一词。
他认为:这个宇宙中一切的物质,都是由一种被他命名为“母体”的力量孕育、创造和维系的。
1999年的《黑客帝国》(《The Matrix》)电影,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而创作。
电影借墨菲斯之口,揭示了“母体”的存在。
“母体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它甚至在这个房间里。你从窗户外可以看到她,或在电视上也会看到她。上班时感觉她的存在,当你上教堂或者纳税时也一样。它是虚拟世界,在你眼前制造幻象。”
墨菲斯为了让欧尼了解什么是“幻象”,带他进入虚拟实境。在虚拟实境中,欧尼摸着高背椅问:“这难道不是真的?”
“什么是真实?你如何定义真实?如果你指的是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那全都是大脑接收的电子讯号。你以为的真实世界,其实是“母体”创造的虚拟电子世界。你一直活在一个梦里,欧尼!”
这种观点,早在很多的哲学、宗教教义中,都有过类似说法。
《心经》说: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圣经》说:信奉上帝的路,不要用自己的判断力。
上帝,或许指的就是创造了一切的“母体”;“颠倒梦想”,则指的是我们这个虚拟的世界。
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母体”的一个创造物,一个衍生,她的一个细胞,在她意识创造的世界中,体验一场游戏。
从古至今的很多修行人、上师、哲学家,都在探寻这个游戏的真相,都在寻找另一种——我们称之为“顺流”(flow)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03
一个世界级的灵性导师说,“我从来不做决定,我只是看着事情发生,让决定来引领我”。
为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太宏大了,我们根本不了解它背后的运作机理和实相。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宇宙有N多维度,以我们如此有限的、三维的视角,我们根本不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它背后整个蓝图的运作。
我们不了解“母体”对于我们——她的创造物——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意图,却妄图用我们自己的小脑袋,去分析、评判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自以为是地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这个对,那个错,这是我的,那是你的……”
你怎么就知道,这份工作在你一生中扮演的真正意义?
你怎么就知道,这个目标、这个计划对你一生的影响?
你又怎么知道,你和这个人分手或者结婚,对你生命的真正含义?
一个看似普通的朋友,也许可以改变你的生活轨迹;
一个看起来很重要的人,也许只是你的路人。
很多人在回首一生的时候,才明白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某一个时间节点对于他的真正意义。
而更多的人和事,我们到死,也不一定明白这背后的道理。
而我们,却活在自己的头脑思维中,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要改变这、改变那,和一切的发生相抗争。
这种从小就灌输给我们的信念模式、生活方式,真的合理吗?
04
在过去的7年,我在修行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读过很多书,也跟随过很多国内外老师学习。我不仅学习灵性,学习能量,学习中医,也学习当下很火的各类自我管理实用类书籍。
我成长很多,变化很大,生活也更加令我喜爱。然而,仍然有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令我一阵开心、一阵烦恼,总不得解脱。
直到——我遇到罗伯特·沙因费尔德的《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我完全开始了一个质的飞跃。
灵性导师心想生说,这是他读过的最究竟、最落地、最具实操性的灵性书籍。
“纯粹跟随快乐和灵感去响应生活,放空头脑、回归空性、不做决定,不设目标”。
“不要有任何具体的、明确的日程、目标,或是实现某个具体结果的心理倾向。”
“然而你总会创造出非凡的结果,无论是金钱上,还是其他方面”。
“但是,我再强调一次”沙因菲尔德说,“这样做时不要带任何的意图、目标或是议事日程,不要刻意付出任何努力。”
“量子物理学发现, 世界是意识创造的游戏场,我们人类,是游戏场中的玩家,却深陷自己创造的游戏中不可自拔。”
粗看时,你也许会觉得上面是一派胡言,但随着你继续阅读,你或许会改变想法,你或许愿意试一试这种生活方式。
而我相信,哪怕只试一周,也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
05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如释重负和强烈的热情——置身于一种兴奋、快乐、宁静而安谧的内心空间。
所有的经典,突然就自然而然懂了,突然就自然而然做到了。
我不再担心,不做计划的生活会停滞不前,混乱失序。
因为,每一天,我的生命总会有各种各样事情发生,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出现,我看着生活画卷一一展开,用纯粹的来自于内在的快乐和动力去响应。
我不再妄图去“理解”一切,也不再用自己的“思维”去粗浅的判断事物。
我更多的归于空性,像个空瓶子,简单的“存在”着,等着生活来引领我。
我更加享受当下的旅程,而一切事情的发生都井然有序,而且比我预想的更好。
事实上,在践行这种方式的四周里,我创造的工作价值,比之前好几个月都要多,而一切的发生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毫不费力:
四周里,我去老家看望了父母;
我和久未谋面的老同学相聚(不再焦虑浪费时间);
我的工作订单越来越多(都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那么多);
我的同事关系大大改善(大约是我更放松了);
我不再要求他人,我也不再去追问事情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我总是知道自己这一秒钟该做什么;
我写作,我读书,我跳舞……
我也会——就只是和朋友逛逛街、享用一顿精美的午餐……
我完全从恐惧、焦虑、着急、不满、纠结等情绪中解脱出来,
虽然,我告诉“小我”不要有任何这方面的目的和意图,
但是工作效率、情感关系、生活状态确实大大改善了。
当我不再去试图和这个世界对抗,或者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事情,我突然发现,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
“母体”的智慧,不是我的“小我”可以去计划、想象、安排的。
但是,她总是把我们照顾得很好。
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存在于所有历史上的大师们所描述的生命状态中——自在、轻盈、富足、喜乐。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想法也是一个“小我”的意图。
我又怎知,自己不是已然“乐在其中矣”?
谁说不是呢?谁说是呢?我不知道。
我是持续修行中的羽美人。
无戒训练营018&齐帆齐自媒体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