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我早就想说了,但是一直没有排上写作的号,这次,我的助推掉到这个坑里了,所以,我就把这个事情说说。
我的两个助推在群里讨论,其中涛涛助教就提到了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做的事情质量不好,于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翻,重新开始,可是,这样就会导致自己的任务一直拖延。
这种问题真的是太常见啦!比如说在团队内部,很多人之所以效率低,就是因为他一直想要把质量做好,结果事情到最后都没有做完;有些个人成长者,他们在看书的时候,看着看着就会放一边,然后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要推翻重来,这都是同样性质的事情。
想想看,连我的助推都会掉这样的坑,更别说别人了。但是,其实也真的很容易理解啊,你看看这个思路:
• 我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
• 我做事情应该也不错才对;
• 但是,我现在做的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这就显得我这个人不好了;
• 我这个人不能不好,所以,我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 于是把事情推翻重做。
其实,这就是“人”与“事”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的问题。但凡掉入这个坑的人,都是陷在这个循环里面出不了,他们其实都掉入了“果上努力”的大坑,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采取了“把事情推翻了重来”的这个行动。
说起来,这个问题的解决简单得不得了啊!想想看,这是关于自己的期待吧?但凡是期待问题,就可以使用期待澄清模型RSQC了!(想要查找相关文章,请在公众号后台输入:搜索,在搜索链接中,输入:“RSQC”即可。)
RSQC考虑的是:范围、质量、进度、成本,这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动的。那么,因为事情做得不好而推翻重做,背后的逻辑就是:
• R-范围:未发生变化;
• S-进度:因为质量提升,而进度延长;
• Q-质量:提升;
• C-成本:持续投入成本;
你看,因为质量提升,导致自己的成本增加、进度放缓,这很有可能是很得不偿失的事情啊!
更合适的方式是:先不要追求质量上的完美,通过快速完成进度,获得整个结果,再根据后续要求不断迭代,来逐步提升质量,这是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过程。
这个套路很复杂么?其实不是的,早就有无数人用无数方式讲过这个道理了,我用RSQC来解释,我曾经还用加速学习循环解释,其他人用精益创业、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来解释,统统都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在RSQC中以进度为导向,而不是质量、范围,抓紧时间把进度完成,自己至少对整个事件有个全面了解,下一次的改进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我们举几个例子吧:比如说写报告,很多人从头开始写,而不是结构性地展开(先整理大纲、再二级大纲、再细节),所以,开了头就做不下去了;比如说做PPT,很多人,想在第一页放一张图,但是因为一直找不到这张图而反复拖延,他却不知道整体规划一下PPT;比如有的人创业(我我我!),希望一次性做出一个吊炸天的东西吓死其他人,但是却把自己坑死了,还不如扎扎实实从一款产品开始做起,快速迭代自己的整个产品和服务。
我果断地下一个结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反复推翻重做,并不是为了那个完美的自己,而是缺乏基本的知识。
我自己团队里就有这样的伙伴,他曾经做过营销,在营销部分就很有见解。后来,随着职位提升,他开始负责整个市场工作,前段时间,他主持了一个项目——我们要为年度目标制定活动进行推广。任务交给他处理,以往一向效率极高的他,却迟迟没有拿出方案来。
三天之后,我找他问原因,他给我看了他的方案,大约的样子就是:自己作了个脑图,很多部分都是空的,但是只有一个分支写得非常细致,这个部分就是营销方案。他给我说,营销这个部分还没有想清楚呢,其他的部分也就没有花时间处理。
你看看,在你的团队中是否有这样的情况,某一个人忽然深陷在牛角尖里,因为自己擅长,就不断的深挖,但是忽略了整个项目的进度。其实,这就是不具备“进度导向”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根本没有做过“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刻意训练。
进度导向思维就是这样,你只有先做到底、出成果之后,才能判断你所得到的成果是否需要优化、需要做到什么标准,这才是真正的方法。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不断提高某一个自己擅长的要点的质量,来装出自己整体完美的假象。
所以,我有个方法教给你,非常非常简单,在具体执行的时候,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件事情用最低质量标准完成,我要多久能完成呢?然后,我试试看能不能先做完吧?”当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后,能量就来了,就先去把事情做完再说吧!
其实,说半天,就六个字:先完成、再完美。只不过,我说了说背后的关键逻辑——进度导向思维方式和RSQC模型罢了。
说实话,这篇文章的写作吧,我觉得我有点难产。总感觉,这个逻辑不需要说啊,RSQC就可以了,而RSQC的文章,我写了很多了,甚至我觉得只用一句话就够了:只要是期待,拿RSQC套一下就可以了。
诶,觉得对不起观众啊,明天改回高能量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