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想办的活动,一直未办,直到踏出第一步才发现只要你愿意尝试和改变,一切都可以做到。
总结一下第一期的收获。第一期,我以found为主题,也就是利用这第一期的时间去建立好这样一个活动,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主要内容定位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一是名字和品牌,二是时间和日期,三是形式和人员,四是运营和传承。经过我们的讨论,将这样四个问题解决得很不错。
首先是关于活动的命名问题,每个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单书豪的“in”显得既时尚又有一定内涵,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活动命名为“IN”,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后期的品牌的推广和建立。“IN"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谐音有回应,呼应,答应的“应”,也有加入“join in”的in的意思。in也是一种空间上的表述,也可以说是时间上的in,可以说内涵丰富。当然,in我们更想和out做对比,是时尚之意,也是引导我们思考走进内心的意思。在以后的品牌塑造上,in非常适合做文章。首先用in做成logo很好处理,其次,in可以设置不同主题,比如,in-设计之夜,in-发声时间,等等。综合了这么多点考虑,最终定这样一个名字,可以说是合适且合理的。
其次是关于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我询问大家是两周一次还是一周一次时,全票同意一周一次,这使得我很惊讶本以为会有人感到疲倦,正是大家的这种热情,我愈加坚定要努力做好这样一个活动。所以在大家的同意下,时间定为每周日晚7点到9点钟,这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间点,你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既对这一周总结,也做到对下一周的规划。两小时的时间安排,不长不短,但是一定是固定的,希望每周如此,没有例外。
再者是关于形式和人员。在这一点上是大家争论最大的一个点,意见很难达成一致,于是我们经过了很认真的讨论,最后定了一个并不那么明确的方案。我们想把这样一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关于话题的讨论部分,大约30分钟时间,然后是分享的环节,这也是一个重点,所以时间要用1个小时,最后是自由交流,,确定下一期的话题。每一期确定一个主持人,确保整个晚上的活动举办,同时也是关于话题的主讲人。每一期在分享环节,有三个左右的人去分享自己的知识,想法,或则观点。有时候在条件允许时可以邀请一些认识的同学或者老师去分享一些话题。大致形式基本确定这样,具体的会根据每一次的实际情况去调整。人员问题是争执最大的地方,究竟是开放还是限制,最后我们达成了根据之后的情况去选择。在刚开始还没建立好的时候,维持目前的这些人即可。
最后是运营和传承的问题,这个是个很关键的点,是品牌的生命力所在。首先我们明确了必须要有人去做记录和总结的工作,整理好每一次的谈话内容。同时针对我们专业微信公众号即将建立的情况,我们认为将每一期的in整理成一篇文章,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对我们很有帮助。传承的问题,我们暂时搁置,因为还没有真正涉及到这方面。目前是邀请大二的一些学弟学妹共同参与,他们以后就会成为in的主人,将这样一个沙龙活动进行下去。
以上,是第一期关于建立的整个内容,基本解决了所存在的问题,在可见的未来,in会成为工业设计的有趣品牌。
关于这样的活动建立初衷,更多是出于对专业热爱,对大学热爱,因为缺乏,所以创造。作为工业设计第一届学生,我们不仅仅是来学习的,也是专业的开创者和建设者,更希望看到的是自己与这个专业一同成长。关于in,我很希望的是它会一直存在,10年后,我们回到这里,还能保持现在对这个世界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