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到小吃一条街逛了逛,油泼面、臊子面、白吉馍、十大碗……整个一条街炊烟袅袅,弥漫着各种食材的香味。
儿子吃菠萝米饭,妈妈和梁姐吃的是砂锅面,我吃的是凉粉儿,还吃了蒸菜饼,我们还一人吃了一个驴肉火烧。梁姐还给我儿子买了芝麻球。
吃饱喝足,我们排队去地坑院景区。
先在景区门口照张合影。妈妈走得慢,我们俩慢慢悠悠地走,没照成合影。
妈妈走得挺快,我跟不上了,说:“妈,慢点儿。”
“快点儿吧,别让大家等咱。”妈妈团队意识挺强,大步如飞地往前赶。
在窑洞主房前坐坐。
丰收了,黄橙橙的大玉米棒多喜庆。
红红的大花桥上坐一坐,感觉咋样?
大热炕上歇歇脚。
窑洞里很宽敞,收拾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景区二十多个地坑院,妈妈跑下来,竟然没说累。我说,坐下歇歇吧。她说看好孩子吧,不用管她,她没事儿。
地面上有唱秦腔的。安排好妈妈听戏,我带着儿子好好玩玩。其实儿子根本不用我管,一群伙伴玩得正嗨呢!
十来个小伙伴儿在浮桥上荡来荡去,胆子小的,吓得尖声惊叫,但是还是大着胆子往上爬。胆子大的,故意大幅度的扭动身躯,享受这惊险的刺激。
我结婚那年,我们院子前面街上有这样的秋千,我还荡过。会荡的能荡得比屋顶还高。那可是技术活儿,还得有足够的胆量。这几个小伙儿一个比一个勇敢。轮着尝试,还知道互相助力,很好。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走了过来,热情地向我们推荐她的作品。这都是她自己钩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似神更似,物美价廉。
她还卖玉米须、榆钱、蒲公英,摘得干干净净,五块钱一兜,十块钱三兜。这的人很朴实,公平买卖,让人感觉很舒服。
我们住在曲村。这个村有一百五十多个地坑院。街道特别干净。
听老乡说,他们住的院子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住的地坑院,干净整洁,晚上吃得是十大碗,十人一桌,饭菜实惠又好吃。
豆腐、海带、豆芽、白菜、蒸菜、酥肉、梅菜扣肉……菜品跟我们家乡的差不多,但是做得很好吃,咸淡刚刚好,我吃出了童年时坐桌儿的味道。手工蒸的馒头,馍味特别甜,吃起来有嚼头,在家里从不吃馍的驴友蘸着酱吃了俩大卷儿。好客的主人说:“吃吧,敞开吃,吃多少,管多少,不加钱,只要不浪费就行。”
早上,我们喝的是大米花生仁粥,菜是炒豆芽,醋溜土豆丝,醋溜白菜,洋葱炒鸡蛋等,还有酱,面食是馒头、咸卷儿、炸馍干,仍然是尽管吃,不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