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界最热的词,估计就是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了,很多人写了很多论文,研究这事儿。
感觉有些简单问题复杂化。
课程思政,简单一点说,就是教书不忘育人,在教给孩子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
至于劳动,当年上学时,就是常态,和每天喝水吃饭一样,不用专门教育。
网上读到吴非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劳动不是苦难,因为劳动,我们成为人》,不知道是不是原文的标题,感觉不太像。
文章说了些劳动与教育的事儿,不是谈劳动教育的,很有同感。
一直很喜欢吴非老师的文章,如果中国真有教育家,吴非老师称得上其中的一位。
读完吴非老师的文章,想起了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经常参加各种劳动。
读小学时,学校有个小农场,种麦子,也种玉米,学生干不了别的,拔草是经常的,玉米收了,学生们每次三五棵,负责从坡里拖回学校。
除了种地,我们在学校里还养蚕,养兔子,记得不是太扎实,似乎还养过猪,轮流值日打草。
学校还组织学生捡粪,捡废品等勤工俭学活动。
除了学校里的劳动,应生产队的要求,我们还经常被组织起来到生产队拔草,拾麦子。
拔一上午草,生产队每人分一个大烧瓜,同学们高兴得了不得。
至于回家,需要做的活儿更多,拔草喂猪喂兔子,放羊拾柴火,特别是包产到户以后,简直就是个小劳力,帮着父母干很多活儿。
直到读高中后,才开始一心一意读书考大学,很少再干那么多活儿。
但学校里面的卫生,还是要干的。
记忆中,那时学校的领导,就是校长书记,教务主任和总务主任,感觉教务主任很厉害,管着全学校的老师教学,总务主任很可怜,光杆一人,忙活吃喝拉撒。
那时学校事儿也少,没有物业,也没有保洁,很多事都靠师生自我服务,打扫校园,整理宿舍,每日三餐,轮流值日,去食堂抬回一大桶稀粥,取回大半筐馒头,吃完后还得刷干净,下顿再用。
没什么不好的感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理所当然。
现在的学校,后勤部门成了一个很庞杂的部门,负责校舍维修,负责校园绿化美化,负责学生食宿服务,负责学生医疗卫生,后勤处自己一大帮人,还雇佣管理着物业保洁食堂宿管一大群人,即便如此,后勤部门还往往是学校师生最不满意的部门,服务质量不高。
其实,很多活儿,师生们是完全可以自我服务的,很多活儿仅仅是举手之劳;甚至说,师生们稍微注意一下,情况会好很多。
可惜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从学校的培养到家庭的熏陶,孩子们已经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教科书了,已经没有劳动意识和劳动概念了,甚至失去了对劳动应有的尊重。
听说有些学校安排学生做值日,都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娘出马代劳。
记得儿子读高中时,某次回农村老家,路上我喋喋不休地给儿子介绍各种作物,这是大豆,这是高粱,这是玉米……
儿子斜躺在后座上,半天没有反应,我有些不太高兴,批评了他几句。
儿子反驳说,我知道这些有啥用。
就儿子而言,所学专业和将来的工作领域,这些确实有些无用。
但不是所有人都无用。
正如吴非老师文中所说,个别人沉浸在自己专业中不辨菽麦,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儿;但“韭菜麦苗分不清”的“知识分子”太多,就有可能干蠢事,人民就会承受不起;由这些人来管理公共事务,人民会更苦,社会很难有进步。一个社会的极大威胁,是人们丧失了诚实劳动的意识。
或许,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上面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
于是乎,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制定方案,编写教材,安排老师,落实课时,很多人还围绕着这个题目写出来很多论文,立项了很多课题,仗势很大。
其实,劳动没那么复杂,劳动教育也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
自己的事自己做,就有很多活儿可做。
把校园、教室、宿舍的环境卫生搞好,把校园的杂草拔净,学会尊重老师父母的劳动和付出,尊重所有人的劳动,就是最好的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