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本质不仅是艺术品,而且还是文学。直接抒情,反映作者内心精神,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可以说是一幅行书之杰作。书法作品的背后,都会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兰亭序》为例,我们看一看这篇书法作品是如何诞生,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吧。
公元353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他们流觞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将这些诗作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赋诗的经过和每个人的情态,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是古代士族阶层春天举行禊礼的日子。受佛教影响,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礼,以消灾祛病。之后便宴集亲朋,欣赏水景,咏诗抒怀。据传东晋兰亭聚会时,王羲之与友人雅士曲水流觞,借山水之美,吟诗作赋,格外畅快。此时即兴所作《兰亭集序》就成为了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此帖在摹本、临本、刻本等各式书体中占据了极为突出的位置。书帖中那种超逸绝伦的书法艺术,是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游流觞饮宴活动、文人情致相结合的产物。《兰亭序》的诞生具有一种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士族阶层,这是一个承先启后而孕育着新生的社会阶层。他们高雅的风度、清谈的风尚、清丽的书法和超脱的思想合而为一,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们崇尚老庄,喜好虚无,轻视名利;崇尚自然,远离尘嚣;崇尚文雅,远离粗野;崇尚隐逸,远离世俗。他们以一种洒脱、超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死、对待现实。他们认为生死一如,富贵如梦,名利如烟云;而自然、清谈、文雅才是永恒的。这种思想反映到书法艺术中就是平和自然、清丽脱俗的境界以及不计工拙、不涉俗流的风格。《兰亭集序》也正是王羲之身心彻底解放的状态下书写出的“第一行书”,具有极其浓郁的士族气息和玄学色彩。随着时代的推移士族思想逐步消褪直到淡化消失,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状态已经很难再产生《兰亭集序》这样的作品了。
《兰亭集序》的诞生还与王氏家族的没落有关。东晋王朝本身就是建立在王导、谢安等士族大家族基础上的一个士族门阀政权的延续。王氏家族的没落与没落后的反弹,对王羲之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兰亭集序》不仅具有魏晋士族清谈出世思想的烙印,还隐含着王氏家族没落反弹的历史印痕。在艺术风格上,《兰亭集序》具有“妍美流畅”的特点和“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
《兰亭集序》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优美,笔调凝练流畅,通篇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在章法上,其笔法、字法、章法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形式美。总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在书法史上占有“书圣”的地位,可谓古今绝响。《兰亭集序》诞生之后在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使兰亭流芳百世;其次,《兰亭集序》不仅改变了书法发展史上的走向,由二王以后专崇右军潮流,转变为颜真卿一派雄浑书风;再次,《兰亭集序》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兰亭集序》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兰亭集序》之所以成为“第一行书”,不仅在于它高超的字法、章法技巧和空灵的意境所折射出的艺术光辉;更在于它流光溢彩的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在于它以特殊的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更在于它成为无数人心中永恒的梦幻。《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更是炎黄子孙永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