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时候因为公开课磨课的需要,授课老师会借用非本班学生进行试讲。但在试讲班级授课时,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因为时间紧张或者教学设计上的问题,造成试讲班级的课程没有讲完或者没有讲太透。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正在通往理解的路上,无情的下课铃声就响起了磨课老师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这个课堂,学生们也带着一知半解的夹生饭硬生生结束了听课,这类“夹生饭”课就这样产生了。当然这种情况在某些公开课上也时常会出现。
磨课的老师下课之后可以再进行多次备课,使得这堂课在下一个班级更完美,也会竭尽所能不让此类“夹生饭”不再产生。但吃了“夹生饭”班级怎么办?因为这个班级不是这位老师的班级,所以再由这位老师接着上这一课进行补救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往往补救此类课的任务就落在这个班级学生自己的语文老师肩上。既然这样,难题出现了,这类“夹生饭”课该怎样上才能让自己班孩子吃上“熟透的饭”?且不至于太难以下咽,反而吃得津津有味呢?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并探讨的问题。以下我结合《老王》这一碗“夹生饭”的课例分享一些做法。
所谓的夹生饭无非这几种情形:一是火太大了,时间也不足,锅底糊了,绝大多数米都是半生的。二是火太小了,时间虽够,中间绝大多数米可能熟了,但周围的米都是半生不熟的状态。三是火候把握都很合适,只是时间欠了那么一点,以至于锅里所有的米都是半生不熟的。
首先,进行二次授课的老师务必了解自己班级孩子的学情。也就是特别清楚我们自己的学生吃到的到底是哪一种饭?这会成为该班语文老师二次授课时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清楚学生的这碗饭究竟“生”在何处,“熟”何处,“半生不熟”又在哪里。我们很难再重新二次授课。这就需要二次授课的老师务必在这之前已经听过了之前那位磨课老师的课。如果不是这样,还可以通过了做问卷调查得以实现。但后者显然不够经济,有些麻烦。在我的班级进行试讲《老王》时,我是从始至终认真听了,我也特别注重观察学生的听课反应。因为这位老师授课的重点放在了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分析,而对文章的主题没有做深入探究,只略带一提。所以课后,由学生还一直追问我:”老师,我有个疑问,我这样理解您听听对不?……”所以在二次授课时,务必把学生对《老王》主题不深入理解,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其次,注重同课异构,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二次授课老师从头到尾按照新授课文上一遍吧,显然不太合适,这样势必会耗时费力,并且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影响课堂听讲效率,这锅“饭”还是“夹生饭”,没有取得任何效果。之前磨课的老师讲过的就不讲了,只讲老师没讲过的吧,恐怕也不合适,这只能查漏补缺,并不能解决“半生不熟”的问题。那就索性来一次同课异构吧,可能这是解决“夹生饭”课例的良策。
其次,注重联系与点拨。务必重新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热情,半生不熟的盲点变换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再讨论。这一次的“异构”的课,一定注意联系上一节课所学,来借以点拨学生没有理解到位和深入之处。除了关注与上一位老师教学环节设置不一样外,还更加关注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既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不至于兴致低落,而且能够极大程度点拨和引导学生把没有“吃透的饭”,重新“吃透”,还会津津有味。比如,我在二次上《老王》时,我在让学生理解“愧怍”一词时,特别注重与之前那位老师的不同。那位老师,只在课的结尾做了总结,并没有展开追问和分析。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老王为什么嘴上说不要钱,最后拿钱走了?假如老王没有拿作者的钱,作者还会愧怍吗?问题一出,讨论声一片哗然。学生们学习文本的热情丝毫没有因为这是已经学过的文章而减弱积极性。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是新鲜的,是能让他们产生极大兴趣的。
第三,注重补充与落实。由于时间关系,在公开课上会留下没有记完整的笔记,或者没有来得及记的笔记。这些都是“夹生饭”夹生的外在体现,所以要记得补救。没有记全的笔记,务必再留够时间,让学生落实到课本上。没有记的依据本节课内容,再落实到课本上,这样会对今后复习有着很好的参考借鉴。
最后,注重分享与总结。在二次授课时,务必更加重视课堂分享的生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是否把这饭吃透了。帮助学生不再留下任何遗憾和疑问,使得夹生饭不再夹生,变得容易消化和吸收,变得生动且有趣。在总结本课时尤其注意,总结的内容包括本节课内容,也应该包括第一次授课内容。知识教授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知识的消化也应遵循科学规律,这样才能使得这锅饭彻底解决夹生的问题,使得学生不再新生疑问或一知半解。本课的拓展环节,我设置了跟之前那位老师不一样的问题。问题是这样的:请你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词谈谈你学完本课的感受。也就是课后“思考和探究”的第一大题,但又有区别,我把关键词加了一个“金钱”。学生们在谈感受时,谈得很深入。不仅有观点有态度,更有温度,有深度。让我不得不叹服:原来“夹生饭”也能做“熟”做“透”,还做得四溢飘香,让人垂涎三尺。这是多么让人欣慰可喜啊!
总而言之,“夹生饭”虽难吃,也势必特别难上,但它都要而且必须再上,直到把“夹生饭”上熟上透为止,因为谁也不想自己学生消化不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一知半解,迷惑不已,谁也不想因为公开课的需要,给学生留下遗憾。不给学生留遗憾,更不给每个老师留遗憾。这是在弥补别人,更是在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