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庆池的来源(2)
在上一节的篇末,我们说到了蔡孚的诗歌《龙池篇》,这篇诗歌的第二句为:“神马龙龟涌圣泉”。根据《长安志》和《类编长安志》的记载,兴庆池是因雨水浸润形成的,为何蔡孚把雨水写成了泉水?难道这是蔡孚的笔误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再次查阅了与兴庆池相关的资料,最后在《关中胜迹图志》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关中胜迹图志》是清朝状元毕沅在陕西工作期间编写的一本书,2004年,当代学者张沛以毕沅的家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本为校本,对此书进行了整理和点校。本书引用的资料全都来自张沛的点校版。
《关中胜迹图志》在介绍兴庆池的起源时,引用了《景龙文馆记》(在当代,此书的全本已经佚失,只有四库全书中的残篇,在残篇中,并没有与兴庆池相关的记载)中的文献——这些文献和《类编长安志》中的记载一字不差:
兴庆池,在隆庆坊。本是平地,垂拱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号为“五王子池”……
除此之外,《关中胜迹图志》还引用了一些其它古籍中的文献作为补充。
首先是《唐六典》中的文献,据笔者查证,《关中胜迹图志》所引用的部分和原著有不少差异。所以,笔者直接引用了《唐六典卷七》中的原文(有大小字之分):
兴庆宫在皇城之东南,东距外郭城东垣。即今上龙潜旧宅也。开元初,以为离宫。至十四年,又取永嘉、胜业坊之半以置朝堂(此处的“堂”字在影印版中不存在,是《唐六典全译》的编者根据《长安志》校补的),自大明宫东,夹罗城复道经通化门磴道潜通焉。宫之西曰兴庆门,其内曰兴庆殿。即正衙殿,有龙池殿……瀛洲之左曰仙云门,北曰新射殿。初,上居此第,其里名协圣讳,所居宅之东有旧井,忽涌为小池,周袤才数尺、常有云气,或见黄龙出其中。至景龙中,潜复出水,其沼浸广,时即连合为一,未半岁而里中人悉移居,遂鸿洞为龙池焉。盖符命之先也。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兴庆宫位于皇城的东南,东至外城东墙。是当今皇帝未登基时居住的旧宅。开元初年,唐玄宗将此宅作为离宫。到了开元十四年,又把永嘉坊和胜业坊的一半并入兴庆宫——将这些地方作为君臣议政的场所。从大明宫的东边,沿着城池间架空的通道,经过通化门的石阶,可以抵达兴庆宫——这是一条秘密通道。兴庆宫西边的门是兴庆门,门内是兴庆殿。兴庆殿是皇上朝会、听政时所处的正殿。此外,还有一个宫殿名为龙池殿……瀛洲门的左边是仙云门,北边是新射殿。当初,唐玄宗居住在这个宅第中,为了回避唐玄宗名讳中的“隆”字,兴庆宫所处的隆庆坊改名为兴庆坊,在皇上所居宅第的东边,有一口古井,忽然在某一天涌出了大量的水,将附近的区域变成了一个小池塘,周围不过几尺,但水上常有云气,有人看见了在池中显现的黄龙。在景龙年间的中期,地下水又再次从井中悄然涌出,被井水渗透的区域很广阔,到了此时就连成了一片,不到半年,兴庆坊内的居民全都移居到别处,于是,井水不断弥漫,形成了龙池。这大概是唐玄宗即将承接符命的先兆。
在清朝学者顾祖禹编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芙蓉园》(中华书局于2005年3月出版,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也有一段与兴庆宫相关的文献,与上面的文字略有不同,摘录如下:
开元二十年,(此处的标点是根据上下文意增补的)筑夹城通芙蓉园,自大明宫夹东罗城复道,(此处的标点和贺次君、施和金点校版不同,是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的)由通化门、安兴门入兴庆宫,次经春明门、延喜门则至芙蓉园。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开元二十年,修筑了通往芙蓉园的夹城,从大明宫向东出发,沿着城池间架空的通道,可以从通化门、安兴门进入兴庆宫,再经过春明门、延喜门,就能到达芙蓉园。
在这段文献之前,顾祖禹注明了出处——来自南宋学者程大昌编写的《雍录》。不过,笔者查阅了《雍录》(中华书局于2002年6月出版,黄永年点校)后,发现《雍录》中的记载和上述文献有着不小的区别,《雍录》中的原文如下:
开元二十年,筑夹城(根据上下文意,此处删去了黄永年点校版的逗号)通芙蓉园,自大明宫夹东罗城复道,由通化、安兴门次经春明门、延喜门又可以达曲江芙蓉园,而外人不知也。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开元二十年,修筑了通往芙蓉园的夹城,从大明宫向东出发,沿着城池间架空的通道,选择路过通化门、安兴门的这条路线,再经过春明门、延喜门,又可以到达曲江池南岸的芙蓉园,这是个外人不知道的秘密通道。
为了弄清楚真相,笔者查阅了影印版的《雍录》(出自《增订古今逸史》,明万历时期吴中珩重订刊本),发现影印本中的记载和黄永年点校版一字不差。不过,根据上下文意,笔者依然认为《读史方舆纪要》中的文献并非讹误,估计是顾祖禹阅读的《雍录》和上述的两个版本不同导致的。
其次,是《资治通鉴》中的文献:
初,则天之世,长安城东隅民王纯家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
《关中胜迹图志》引用这段文献时,将出处错误的标为《旧唐书玄宗本纪》,在此处,笔者加以校正。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当初,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有位名叫王纯的居民住在长安城的东部,他家的井水不断外溢,周围的区域被井水日夜浸润,逐渐形成了一个占地数十顷的大池塘,这个池塘被人们称为隆庆池(此时唐玄宗尚未登基,所以还未改名为“兴庆池”)。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在垂拱年间都取得了亲王的封号,他们把宅第建在隆庆池的北边,排成一行……
通过上述文献,我们可以得知:在唐玄宗和他的四位兄弟建造宅第之前,兴庆池已经形成,而且有了不小的规模。这也和《旧唐书》中的记载不谋而合——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和他的四位兄弟搬到长安时,正值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十月(月份是根据武则天抵达长安时的月份推出的)。根据《类编长安志》中的记载,兴庆池是在垂拱年间(公元685年正月——公元688年十二月)的后期形成的,距离五王宅的建成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
第三,是《雍胜略》里面的文献,由于笔者手中并没有《雍胜略》这本书,所以只好照搬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引用的部分:
景龙池,本为隆庆池,以讳玄宗名改兴庆池。立宫后谓之龙池。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景龙池,最初叫“隆庆池”,为了回避唐玄宗名讳中的“隆”字,改名为“兴庆池”。在兴庆宫被建成后,“兴庆池”被人们称为“龙池”。
除了以上的古籍外,在《唐会要卷三十》中,也有与龙池相关的记载,原文如下:
开元二年七月二十九日,以兴庆里旧邸为兴庆宫。初,上在藩邸,与宋王等同居于兴庆里,时人号曰“五王子宅”。至景龙末,宅内有龙池涌出,日以浸广……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七月二十九日,唐玄宗将位于兴庆里内的旧藩邸改建为兴庆宫。当初,皇上在未登基前,和宋王等四位兄弟一同居住在兴庆里,他们的住所被当时的世人称为“五王子宅”。到了景龙(公元707年九月——公元710年六月)末年,住宅里有泉水涌出,形成了龙池,所浸润的区域一天比一天广阔……
综上所述,兴庆池之所以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地下水的不断涌出,雨水只起到次要的作用。在兴庆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有人把龙首渠中的水分流到这个池塘中,所以,兴庆池的规模才会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