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为什么会无聊?为什么讨厌独处?
我们现在之所以会觉得无聊,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是生活丰裕和安定了,以前的人们忙于生计,很少会有觉得无聊。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丰裕和安定产生无聊。因此劳动阶层跟痛苦作斗争,上流社会旷日持久地与无聊作搏斗。说来也挺戏剧性的,人的大脑意识寓寄在人的身体中,而人们辛苦睁开的闲暇,就是为了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带来的乐趣。而当人们享受到闲暇的时候,更多的是感受无聊。
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其自身拥有就会暴露无遗。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了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都在寻找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物使他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么所有外在的努力如别人或运气所能为他做的一切都不会是他超越只能领略平庸无奇,夹杂着动物性的快乐的范围。他只能享受感官的乐活,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和闲适的家庭生活。
②什么是人类获得幸福最本质的追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决定人们命运的根本差别有三类:
1.人的自身: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身外之物:财产和其它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名誉,地位,名声
现实生活,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和客体。1属于主体,2和3属于客体。属于主体的东西比起属于客体的东西距离我们更近,如果客观事物真要发挥什么作用的话,永远都是首先通过主体才能发挥作用。面对完全一样的客体,不同的主体就意味着所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在舞台上,演员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仆人,士兵,或者王侯将相。但是这些角色的区别只是外在的,皮毛的,这些表面现象之下的内核是一样的;他们不外乎都是可怜,痛苦和烦恼的戏子。现实生活中也如此。个人拥有的不同地位和财富赋予了个人不同的角色,但个人不会因为外在角色的不同而产生对应的区别。忧虑和烦恼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它们的形式,本质却大同小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使拥有了财富,拥有了名誉地位名声,却仍感到深深忧虑和烦恼,仍然不快乐不幸福,仍然过不好生活。所以角色,地位,财富的差别并不是人类获得幸福最本质的追求。对于人来说,存在和发生的一切事情存在他的意识里,很明显人的意识的构成是首要关键。主体意识比呈现在意识中的物象,形态更重要。美妙有趣的事物经由呆滞的意识会变得枯燥乏味。相比之下塞万提斯却在牢房里创作了{唐吉可德}。意识的引导是如此的重要,而意识的引导需要客观的真理来推动。
比起财产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发挥个人自身才能比全力投入获得财富更为明智。这里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忽略获得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不过光是财富对幸福的帮助是不足够的。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缺乏真正的精神思想的熏陶,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从事精神思想的活动。财富只能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对真正幸福的的帮助微之甚微。可惜,多数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事物毫无感知。而人生最高的乐趣是精神方面的乐趣。
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每个人到底活在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世界是贫瘠的肤浅的,亦或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这视各人的头脑而定。客观世界就存在那里,它就是这样运行的,评价都是每个人赋予它的,都是我们的主观评价。不少人羡慕他人在生活中发现和遇到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前者应该羡慕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才对。
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明显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个性,直接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得到内心的幸福,同样是喜欢一个女孩子,A占有欲强,爱而不得会让他觉得很痛苦,他宁愿断绝联系也不愿承受这样所谓的“痛苦”;而B认为生活中,能够遇到一个真心实意喜欢的人已经很不容易,即使得不到,能跟她相识处朋友,能了解她的生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已经足够幸福,也觉得知足且快乐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
人到老年,几乎所有外在源泉都干枯了,谈情说爱,戏谑玩笑,对旅行的兴趣,应付社交的能力舍我们而去。此时一个人的自身拥有就更为重要。幸福属于能够自得其乐的人,因为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就其本质而言都极其不确定,并且短暂和受制于偶然。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在过着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
总的来说,叔本华建议我们为了幸福最本质的追求,即人的自身,我们应该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循着符合个性的发展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选择与个性相匹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试问你是否这样去做了呢?遵从自己的个性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因为不违心才能真正快乐。
③如何平衡好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沉湎于对往事的回想。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现时的时间包含现实的内容,我们的存在唯独就在这一时间。因此,我们应该愉快地迎接现在此刻,从而有意识地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光,也就是说,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某一特定的时间可作操心、甚至后悔之用;但在这一特定时间过去以后,我们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就应作如是观: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或许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降伏我们的乖僻心情。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今天只有一次,它永远不会再来。但是在我们的想象里,今天又将在明天重现。其实,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只来一次。我们忘记了每一天的日子都是生命中的不可缺少的,因此也是无可替代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只是把一天的日子视为在生命的名目下所包括的东西,正如在一个集合概念下面所包含的各个单一事物。在我们患病、困顿的时候,每当念及在这之前没有疾病和痛苦的时光,就陡然让人心生羡慕——那些美好的日子就犹如不曾得到我们珍惜的朋友,它们简直就是失去了的天堂。在健康、美好的日子里,这种情形应被我们时刻牢记在心,这样,我们就会备加珍惜和享受此刻的好时光。但我们却不加留意地度过我们美好的日子,只有到了糟糕的日子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念和渴望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我们脸带愁容,许多欢乐愉快的时光未加品尝和咀嚼就过去了,直到以后日子变得艰难和令人沮丧的时候,我们才徒劳地为逝去了的好日子而叹息。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现在,包括最平凡无奇的、我们无动于衷地听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发掉的日子。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将来,尤其到了糟糕恶劣的日子,我们的记忆就会拉起帷幕:此刻时光已经变成了我们内心眷恋和思念的对象。
许多人太过沉迷于现在,这些是无忧无虑、漫不经心的人;也有的人则更多地活在将来,他们则是谨小慎微、忧心忡忡的杞人。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思维呢?
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连续好几天失眠,每晚躺在床上便想到一些难过的事情。而就在看过那章节之后的晚上,躺床思考伤心之事时,我突然意识到叔本华所说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我在想为什么我不好好享受当下在软软的被窝里,听着舒缓的音乐安静地入睡?之后我就睡着了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