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出成绩的速度一如既往的慢。暑假都已经过去了大半,我才在教务系统中查到了最后一个科目的成绩:微积分,62。
说实话,这么低的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不太好意思说得出口的。而对于从小就对数学反应迟钝、高考数学不及格、上学期期末数学挂科的我来说,这个分数,无疑是令我高兴的,毕竟它是我这个学期一直苦苦刷题、埋头钻研的最好的回报。
我在宿舍群里分享了这个让我开心的消息。室友们都知道我的数学是短板,也亲眼见证了我这个学期的努力。所以即使分数很低,她们还是对我表示了祝贺。
然而我正开心的时候,一直没吭声的静静忽然说:“老郑(我的数学老师)怎么说话不算话呀,不是说好卷面分占70%,平时分只占30%吗?按照他前几天发出来的卷面成绩来算的话,他这不是多给了几分?”宿舍群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屏幕前的我,像被泼了一大盆冷水,没挂科的那一点兴奋,顷刻间消失殆尽。
生活中好像从来不缺乏这类人,他们确实很优秀,也很努力,在别人还在为了四级考试拼命背单词的时候,他们已经拿到了六级考试的合格证书;别人还在为假期实习工作发愁的时候,他们凭借着出色的能力被大单位看中,拥有了体面的工作……毋庸置疑,他们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而当他们用自己取得的成绩在别人面前炫耀,并云淡风轻地说上一句:“呀!这个我已经过了,你怎么还没过”的时候,那种带着嘲讽和炫耀的优越感,在一瞬间让你失去了为他喝彩的心情。
或许有人说,技不如人就该服输,自己没有别人的实力,就该做好被别人看不起的准备,不必那么玻璃心。可是恕我直言,他们在努力的时候,我也没闲着,而这世界上并非事事都是勤能补拙,也许是天资的差异让我比他们慢了一步,为何却要承受别人无端的挖苦和讽刺?
朋友A也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她高考的那年,只比她小几个月的表妹也参加高考。分数公布以后,朋友上了一个普通的一本,而她的表妹上了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学。她和表妹平时关系不错,因此她也由衷地为表妹感到高兴。
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父母和表妹家组织了一场家庭旅游,本应该是愉快的毕业旅行,朋友却全程心烦意乱。表妹时时刻刻在表达着自己能够去北京上学的兴奋,还不忘回头惋惜地对朋友说:“你要是高中的时候再努力一点,说不定也能去北京。”
类似情形在短短的旅途中发生了多次,朋友的心情也越来越坏。最终闷闷不乐地结束了这段旅行,原本为表妹考上好大学而开心的那份心情,也在表妹无时不刻地显示优越感的同时被消磨殆尽,只剩下疲累和无法宣泄的怨怼。
“勤能补拙”并非万能普适定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依然坚定地相信,这是我们与平庸的资质抗争的最大法宝。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着一颗聪明灵活的脑袋,也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优渥的家庭环境来支撑自己去全面发展。而我们也同样在努力着。
我们希望那些熬夜刷过的题,最终能够变成试卷上好看的分数;也希望那些清晨跑道上洒下的汗水,能够成就一副美丽的体型;还希望周末出去兼职获得的微薄收入,可以让自己下个周的生活不再过得那么窘迫……
这些坚持和努力,我们并不需要别人来夸奖和赞美,而同样的,也不想承受那些所谓强者不分状况的嘲讽。全力以赴得到的结果,被人轻飘飘一句话就否定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受。
以前看过一句话:“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从自己嘴中说出去的每一句话,到了别人的耳朵里,会有万种理解。将心比心,永远是人际交往中的万能定律,面对什么样的境况,该说怎样的话,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在说话中多一些诚恳与谦逊,少一些挖苦和自以为是,长此以往,终究会赢得别人的好感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