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一般来说,孩子们的智商不会相差太大,但他们的学习却参差不齐,甚至相差甚远。特别一些孩子看起来还挺聪明的,学习就是不行。如何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是一样聪明的孩子,因家庭背景的不同,因从小接受家庭教育的差异,他们在学校即使接受同样的教育,他们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再说,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人比较早慧,学习自然比较好;有些学生发展比较迟缓,是属于大器晚成的一类。还有一些学生自觉性比较强,比较听话,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学生比较懒,得过且过,学习不够自觉,被动学习,学习很容易掉队。
可见,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有困难的学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急性子吃不了热汤圆。教育有困难的学生也是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
其次,积极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态度决定一切。孩子年龄小,还不能很好地评价自己。你觉得他好,他就好,他可能因此而信心十足,发奋进取,越来越好;你觉得他差,他就可能觉得自己差,是个差生。他就可能因此而自暴自弃,反正差生一个。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而教师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没有好脸色看,甚至还采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对待孩子,给孩子有个好的感觉。尽可能去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潜能。
第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教师要利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促进学生积极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感到乏味时,要学会自己为自己鼓气:“我要努力学会它,只要努力,就会学得更好。”此外,可以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前心理学家索洛维契克曾做过实验,证明了积极的态度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中培养起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天学习开始之前做以下活动:(1)面带笑容,搓着手,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2)同时,脑子里不断地想:下面的学习内容将是我能理解的,我将高兴地学习;(3)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地去学习,要比平时更细心一些,要花更多的时间。结果,这个小小的实验改变了学生们以前的消极学习态度,并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
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符合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新型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让学生热爱阅读
传统的观念认为差生的差距主要是知识量方面,因而在转差做法上也就是大量的补知识,力图缺什么就补上什么。这样,补课、做练习等补充知识的方式成了传统转差工作的绝招。苏霍姆林斯基却指出,教材范围内的知识量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差等生和优等生的真正差距是“智力背景”知识面的差距。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学习背景的智力生活十分贫乏,狭窄,那么,即使是微不足道、极小的知识量也会成为力不胜任的。”他指出传统转差做法的弊端,说:“负担过重的现象只会在智力劳动存在片面性、学生只是一味进行背诵的情况下才产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补课”是转差工作中“赶尾巴”的做法,其结果是差生固有差距还未被填平,新的差距又“补”了出来。这种补课“补”到毕业,差生还是转化不了。
因此,他指出,转差的基础工作在于让差生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差生获取广阔的课外知识。这样,差生参加的活动越多,阅读、写作、思考的东西越多,他的学习负担也就越轻,当其知识、智力水平走到了教材范围的前面,他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就容易了,从而也就解决了“差距”的根本问题。故而,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老师们:“消灭负担过重现象不能靠机械地缩减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而要靠学生智力生活的内容和性质,要靠丰富那个衬托学习活动的智力生活背景。”[3]那种让差生死啃书本,不求拓宽知识面的做法只能使差生永远落后于学习集体。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差生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是改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必由之路。
总之,在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扶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促进其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