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赵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的父亲给他了一个结论叫做“纸上谈兵”。我看这个怕是不实,因为在蔡伦没有发明造成纸之前,应该说他是竹简上谈兵才对。
我个人认为长平之战也确实消耗了秦国的兵力,似乎快造成了秦国经济的衰退。从那之后,也确实使赵国的历史又延长了三十二年。接下来我们看看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前秦国先攻取的是上党郡,而上党郡韩国的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把上党郡让给了赵国。
从地理位置上看,上党郡虽然是韩国的土地,却是邯郸的屏障。秦国占领了上党郡向东就一马平川,就可以随时的进攻邯郸。
很多的是史学家认为赵国接受了韩国献给的上党郡是引火烧身。但是,从战略位置方面看,赵国的决策人不是个白痴,他们很清楚上党郡的重要性。
既然这么重要,赵国就一定要派去最有能力,最会打仗的将领去守卫。在当时廉颇就是唯一的选择。兵力也是全国的兵力,共计45万人。
廉颇在上党郡和秦军初战不利后,就开始退守,在长平丹河对岸高筑城,深挖沟,广积粮。他们与秦军形成相持态势,闭门不战,而且一晃就是三年。
秦兵因为路远补给出现了困难,就用了反间计,成功地使赵国换下了廉颇,用上了赵括。
难道赵国这么多能人就看不出来秦国用的是反间计?当时被称为绝顶聪明的蔺相如还活着,秦国使用这种简单的计谋,他们看不出来吗?
应该是看出了来了,但是赵王与赵国的高层领导却没有选择。原因是秦兵出现了补给困难,但是赵国的士兵的补给是不是一样困难?或者更困难?
秦兵在长平驻扎的兵力是六十万或者更多。他们的吃饭是关中运来的粮食。赵国在长平驻扎了四十五万士兵,他们的粮食从哪里出?邯郸出?三年里邯郸的劳动力都在长平呢!哪还有人在家种地,收粮食啊?
为了解决长平赵国45万士兵的吃饭问题,赵王到处化缘,四处借粮食。该送礼的送礼了,该烧香的烧香了,该磕头的也磕头了,该叫叔的叫叔了,该喊舅舅的喊舅舅了,就差一点没向有粮食国家的君主叫亲爹了。
可是,廉颇好像不理解赵王的苦楚,大有再坚持四五年的意思。其实赵王的意思:你廉颇失败了也不要紧,反正这里是别人给的;你在这里的作用是有效地消耗秦国的生力军,等到了秦兵进攻邯郸的时候没有力量了就行。而不是在这里消耗自己国家的财力物力。这里一旦败了,跑回邯郸的时候锅里连二两米都没有!
正好在这时候秦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认识了赵括。赵括的理论呢?赵括认为赵国的军队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下,已经由传统的步兵和车兵,转成了相对机动的步兵兼骑兵的兵种。这种部队应该是适合野外作战,发挥的军队的机动性,发挥单兵作战的优势,有力的消耗敌人的生力军。同时削弱敌人对国家的威胁。
赵括又充分的分析了秦国的将领,认为真正会打仗的就是白起将军。其他人打仗都是打的消耗战。如果在野外作战,赵国利用军队的机动性,灵活性,打败秦国其他将领应该没问题!但是,对付白起将军自己也没十分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赵括充分的分析了长平战场的情况,以为廉颇在那里“坚守不出”是一个相当笨的办法,要是赵国和秦国的实力相当也就罢了。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秦国的国力要比赵国的国力强大的多。秦国的士兵在长平战场上会出现补给困难,赵国的补给也将会更困难。
并且以现在廉颇的用兵部署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光在丹阳河对岸筑高墙,挖深沟,既没有掐断秦国的运粮道,也不能消耗秦国的生力军。最后胜利者将是国力强大者!
赵王一听这个分析相当的透切。就任命赵括当大将接替了廉颇。
赵括来到长平后发现赵国的军队里的问题已经相当的严重了。三年没打仗,天天晒太阳,逗蝈蝈,骂秦兵,人心涣散,毫无斗志。更重要的是粮草只够几个月的了,不对!应该是只够士兵吃几天的了。而赵国的国库已经没有更多的粮食往长平运了!
赵括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改守为攻。他也想到这次可能就是有去无回了。他让手下的士兵都准备好自己的最多的粮食,向秦国出发!跟秦国拼了他娘的!
但是赵国的情报工作干的真不好,秦国换了大将都不知道。这时候应对赵括的秦将已经不是王龁了,而是白起。要是早知道秦国换了将领,赵括起码还能给自己留个后路的。
于是乎,历时三年消耗粮食的静态战争就转入了,消耗生命的动态战争。
秦国的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
过了不久,赵括在断粮威胁下,不得不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兵也学廉颇坚壁清野,闭门不出。就在赵括下令撤退的时候,白起就命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其实他大不必隔断赵括的粮道,因为邯郸没有粮食了!
然而白起和秦国的高层实在是低估了赵括,赵括面对这种相当不利得情况做出了部署。让这三个被包围的军团,时而紧缩靠拢,时而舒张突围。秦军大力围歼一个包围的赵兵时候另两个被包围赵兵就快速支援或者突围!一个品字形的掎角之势的队伍在秦军的包围内让秦兵不得的不天天得打仗。
赵括自己天天带着一支精兵天天突出这个包围,又冲入另一个包围。给这三个被包围的军队做出部署。有效地消耗秦国的生力军。
从这时开始长平之战成了秦国士兵的做噩梦地方。白起知道只要是赵括领着这些士兵突出了包围,真正的输家就是白起,就是秦国!并且如果白起失败了秦国就再也没有敢和赵括拼命的了。他把这个情况向秦王作了汇报。秦昭王得到消息后,立即亲赴前线激励秦兵!
最后的结果大家就知道了。在被围46天后,赵括再次领兵突围的时候被射死。赵括一死,赵兵投降了。投降的四十万大军都让白起活埋了。好像赵国派去的四十五万大军之战死了五万。剩下的都投降了。那么秦国呢?在这次战争中竟然是伤亡过半!也就是伤亡超过了三十万。看来赵括打仗在战术上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要不是廉颇在长平白白的浪费了三年的时间,赵括用着这四十五万士兵起码消耗秦国上百万的兵力了。哎,就是他父亲的一句纸上谈兵,让他成了千古笑柄。也许纸上谈兵还可能是司马迁说的,而不是赵括的父亲说的。因为赵奢当时想不到纸,只能想到竹简,他要说也会说赵括是简上谈兵!
赵括领着四十五万士兵在长平被包围了。秦昭襄王即刻亲赴河内(黄河中游地区)征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男丁组成援军,并普赐民爵一级。赵王干什么呢?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赵王应该是急的像锅台上的蚂蚁。他想号召赵国所有的男丁支援赵括,但是赵国就那么多人了都在赵括的手里,他想拿出更多的粮食送过去,让赵括的士兵吃饱肚子再打仗,但是赵国已经是三年里没有男丁在家种地了。国库里没有粮食了!他怎么办?哭吧!没有用的!
赵括的和他的士兵们在长平被包围了,吃完了每个人自己带的口粮,就开始吃马肉人尸。这样还硬是坚持了46天。在这46天里赵括多次组织士兵突围未果。虽然没有突围成功,但是却有效地消耗着秦国的生力军。在这46天里赵国的军队没有投降的造反的。直到赵括被一箭射死后赵兵才投降。从这方面说赵括不是一般的有才能,是相当的有才能。不信你领几个人吃上两天马肉人尸试试?
当时如果赵括突围成功那么失败的就是白起了!而白起一旦失败潼关以东的大片土地就成了赵国的了!
白起的胜利是秦国国力上的胜利,长平之战实际上也是一种消耗的战争。赵括生错了时代,也生错了国家,要不就是个了不起的大将。
2012.2.28.泉城.丁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