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晨诵:教研,孟老师带着孩子读《花格子大象》
午读:绘本《艾玛找回绒毛熊》
日课: 1. 复习6个声母3个整体认读音节并书写
2.完成第二单元1、2课练习册。
【引导】
昨天有两个女孩子在学校住,小范很独立,早早就睡下了,小令狐就不行了,一直哭,足足哭了半个小时,但我没有跟家长说,原因有三:
1.当时快8点半了,确实比较晚,家长在路上也有安全问题需要考虑;
2.跟家长说了,家长会更担心,及时不接,心也会一直吊着;
3.孩子第一次住校,哭是很正常的,因为之前没有离开过家长,如果因为哭就把孩子接回去,以后孩子要再住下就更难了,而且也让孩子知道,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男孩小刘第一天住的时候也是哭的特别厉害,生活老师也是哄了半天,第二天接着哭,但到第二周的时候孩子就接受了这样的生活环境,而且每天早上来到教室都非常兴奋,因为孩子自己知道,他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环境还会认床,心理还会孤单,不舒服,何况一个小孩子呢,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孩子确实是战胜了心理障碍,自己给了自己安全感。)
今天早上上来,我看到小令狐非常高兴,而且主动跟我问好,我知道,她也是在暗示我,她是非常棒的。我跟孩子也聊了聊,虽然她今晚上决定回家,但我明白,孩子这个“心理障碍”正在慢慢解除,以后她也会更容易地在学校入睡。
今天,小杨的表现非常棒,听课很认真,作业写得也非常工整,因为之前一个月我对他的批评是非常多的,所以今天下午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一下午。孩子很可爱,越表扬表现越好,就这样,他的状态是最棒的。虽然这是一时的作用,但如果经常激励孩子,他会养成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的,期待孩子的转变。
班里总有几个孩子热爱看书的孩子,没事就翻翻书,这样的场景是非常漂亮的。
除了这,我们班还有一个非常热爱劳动的艺冰(当然,她的学习态度也是非常端正的),一上来就主动擦窗台“有时候也是给我看的,但如果就这样一直保持着,保持好几年也不错哈”。
【自身】
今天去新教育听课,听过董晓老师和连老师课后我更加确定,课堂节奏要根据孩子的学情来不断更换(这句话之前在我心中也就是一句话,我知道,但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看来,知道和用上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
董晓老师的课非常扎实,孩子太小,节奏要适当调整,课堂内容不要求多,但必须要效率,少就是多。
连老师的课上,我感觉对重难点的把握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一堂课有一堂课的重难点,但在这堂课上又有好几个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点也存在它的重难点,这就像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一样,浪漫——精确——综合在一节课上是不断循环的,重难点的突破也是不断循环的。
现在我出现一个误区,因为教案是集体备的,所以有时候我更依赖于课件,语文组也组织看教参,但对我来说就像过眼云烟,看过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可以说完全进不到我的心里,确实是,看着课件,一节课完全能精彩地讲下来,但讲完就完了,在我心中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在孩子心中更是,而且在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落实上也是模糊。所以,课件是好的,但重难点如何突破,还需要看着教参,一步一步思考。
今天晚上,我自己看了教参,也看了课件,自己也想着如何突破重难点,当我把明天的课准备好之后,心理是踏实的,这份踏实并不是记住了上课的环节,而是我知道,我的每一步都在干什么。
晚自习,指导孩子做练习册,之前我都想着孩子得有事做,这样就不会吵闹,这确实是,但在完成练习册时,肯定有快有慢,快的也不适合再找其他事,因为还有下一题需要完成,于是我采取“一个巴掌一颗糖”的策略,说话的批评,写完安静等老师批改的大力表扬,一个小时下来,孩子竟然都做到了,我偷偷窃喜,小家伙还是可以坚持的,也是能管好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