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殿堂后的第一件事似乎都不是跑去教室学习专业课知识,而是参与学校组织的群体活动。本人在这篇文章中会重点从中国与美国两个国家的大学入学教育进行分析与比较,我将尽我最大的能力陈述我的观点,也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同时也希望有合理的讨论。
中国
在中国,全国的初中,高中,大学都会在开学前进行为期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的军训。军训最初启动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也成为了我进入学校之初会去思考的问题。
在百度百科上对军训的解释为:“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在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当中则对学生参加军训作了明文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因此参加军训是公民的义务,我们必须履行义务。因此在官方的立场上,军训并不存在“强制”这一说法。
军训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其实在方方面面上突出的是 服从 这两个字。军训里不会有平等的交流,有的只是教官传达,学生服从,学生干部传达,学生服从。在我个人的立场上,我极度讨厌且鄙视这种群体活动。站在校方的立场上,把军训美名其曰为让学生强身健体。事实上,军训在短时间内既无法让人养成习惯,也无法让人的身体机能变好。反而这种短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更可能引发一些突然的猝死事件的出现。(而大多数学校在军训时旁边并没有医护人员的看守,导致突发事件无法得到缓解,也是国内军训体制的一大问题)
教官素质问题也成为了近几年媒体探讨和抨击的主要问题。军训教官其实是小领导,算是权利持有者的底层,一边被更大的领导管,一边又管别人。这正好就给了一群傻逼展现自己所谓“军人气质”的绝佳机会。况且女性在这个时间段容易心智不成熟的分不清感觉和感情。这也是为什么爱上教官现象频繁出现的原因。(这一段并不以偏概全,有坏教官当然也有正直的好教官,理性看待)
军训十天半个月下来,大部分学生会出现轻微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症状。军训后许多学生会舍不得教官而哭泣,事实上这并不是真的舍不得教官离开。这是一种跟风和媚俗,对大多数人来说,军训=吃苦 熬日子,况且这种吃苦还是被校方强制参与的。这种吃苦无法逃避,逃避会带来更大的打击。所以许多人会把这种痛苦转化成崇高感。按理来说这是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但这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会使感情上得到蒙蔽,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最为恐怖的地方。
在国内有军训安排的学校中只有不到5%的学校会让学生进行消防,防地震和相应的医疗急救学习。暨南大学的军训改革就非常的成功,军训不再是为了最后的军训汇演而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和学会相应的应急措施。或许暨南大学的改革可以给国内的其他高校提供军训该如何进行的新思路。
美国
在美国其实没有军训这个词,基础卫生医疗教育是他们从小就需要学习的课程。美国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不会有训话,军训,基本上都是读书讨论。而且有强制的课题如:安全知识教育,性骚扰。具一个例子: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直以来做的就是Reading Project,选择一本书全校新生一起读,再邀请知名教授与学者做分享性导读,再请老师带领若干个和学生组织的读书小组进行讨论。我特地去看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的读的书,他们读的是桑顿怀尔顿的小说《圣路易斯雷大桥》,订的主题则为Year of Why。我很喜欢同时也很向往这种学习的方式,大学时知识钻研和创新。第一课该教的是思考而并非服从。
美国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不止有一起阅读这一种,事实上美国学生们考取的往往是某大学,而并非某专业,他们会让你在大学上一年之后再去选择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以及未来择业需要。个别的美国大学还会有更多有创意的大学入学教育。
这几年国内的大学也开始在慢慢的转型和改变,比如复旦,厦大。。。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大学去转型去改变。大学的入学教育应该是大家一起来平等地分享和引发思考,而不是权威的以上对下的去训诫。想起去年哥哥给我看的哈佛大学校长开学典礼的发言:“大学是让你分辨人而不是胡说八道的地方,重要的可能不是书本,不是知识,而是现在坐在你身边的人,陌生人,但这也有可能很快是与之建立人与人关系的瞬间。”
20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