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春节好!今天是年三十,给大家拜年啦!
今天我把近几年写的关于过年的文章集结在一起分享给大家,算是给大家的春节礼物啦。
小时候,说要过年了,不问情由, 就特别兴奋和期待。因为过年时节被包裹在寒假中间,寒假前期已经把作业搞定,后期面临开学的焦虑,所以只有中间过年的那几天最放松最欢乐。
一、阅读的记忆
我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小时候放假挺孤单的,所以亲戚们喜欢把孩子聚在一起过寒暑假。我小时候除了比我小两岁的表妹,其他孩子都比我大,我还就爱和大孩子一起玩。后来,表妹长大了些,我也爱和她一起玩,那会就当成同龄人一起过啦。
那会一放假我最期待的就是到二姨家和我表姐一起过。表姐家有很多小人书和故事会,那会儿晚上也没有太多的电视节目,一家人盘坐在卧室里,人手一本书。二姨和姨夫拿着故事会,姐姐有时候是故事会,有时候是科学画报之类的,有时候则和我一样手捧小人书。薛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这几套书他们家都是全套的,我当时识字不多,看的时候有些囫囵吞枣,但确实是如饥似渴的一口气读完的。印象最深的是薛刚反唐,四猛八大锤都是少年英雄,看的我心潮澎湃,所以后来电视上终于推出隋唐英雄系列的电视剧,尽管烂的出奇,我还是怀旧地看了一部。
二、电视的记忆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很难想象那个时代我们如何打发漫长的假期。没有电脑、网络就算了,电视都没几个台。我家电视总共8个频道,95年之前都没有用满过。因为可以接受到的电视台太少了,印象中就只能收到中央一台、二台,教育台和本地台。这还不算,每个星期二下午所有的电视台都没有信号,那是一周里最难熬的一天。
因为电视节目太少,所以看过的节目印象都特别深刻。那会儿央视有一档节目叫天地之间,还有一首同名的主题歌,节目里还有一个我认不得名字的专家荣老师,他总是会耐心的教学生做手工模型和变魔术,每次看到这个板块我连饭都不想吃,为此挨了不知道多少骂。
天地之间主题歌
从地到天从天到地
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多么神奇啦……
谁能揭开这些奥秘
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啦……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
天上地下多么壮观
多么壮观啦……
谁能学会用手用脑
共同建造幸福乐园
我记得那会儿周六傍晚中央二台会放《机器猫》,周日傍晚中央一台会放《猫和老鼠》。对于我来说,这绝对是每个星期最开心的事情啦。不仅如此,周日下午还能看到正大综艺,“世界真奇妙”中呈现的异域风情和各国美食让我大开眼界,“是真是假”的竞猜游戏甚至影响到了我二十年后的自我介绍。但最吸引我的还是正大综艺之后的正大剧场,很多好电影都是在正大剧场里看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部《侠胆雄狮》。
我小时候喜欢去二姨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家的电视可以收很多台,后来我发现也就多了4个频道,但是这里面有香港卫视中文台,这在当年无疑是颠覆性的,特别是对一个落后山区的儿童,这种重要性可能是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朋友是无法理解的。
注:卫视中文台(现今英文为STAR Chinese Channel)最早指的就是香港卫视中文台(此名称不表示香港卫视的中文频道,而是在香港地区创立和播出的卫视中文台频道。)“卫视中文台“在91至96年在大陆地区播出。
我是从卫视中文台第一次听说了让哥哥姐姐们疯狂的小虎队以及《东京爱情故事》,不过我那会儿还看不懂。那会儿卫视中文台有个综艺节目,名字我其实都忘了,但是我记得开场白,“鸡蛋碰石头,好戏在后头”。后来上网之后查了一下原来是蓝心湄、巴戈主持的《鸡蛋碰石头》。
不过,真正吸引我的还不是卫视中文台,而是二姨家能收到他们单位的闭路电视。那会好一点的单位都会自己弄个内部频道,按现在的标准就是盗版电影、电视剧的内部公共放映频道。二姨家所在的单位每逢寒暑假都会播出诸如《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射雕英雄传》之类的电视剧,而且一放就是一天,这可比我焦急地等待电视台每天一集的状态好太多了,这在非网络时代绝对是革命性的福利了。
闭路电视放的最多就是港台电影和电视剧,当时我甚至还担心过每周都放的电影太多会不会过两年就不够放了。后来长大了点我才知道,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一年生产电影超过200部,那时香港号称两周拍出一部电影,刘德华一个人一年都可以拍14部电影,要知道2012年之前中国每年进口的外国大片也才20部。
那么多的港剧,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义不容情》,其实情节大多都已经忘记了,我就是对里面的大坏蛋,其实应该叫反派——温兆伦饰演的阿康记忆犹新。之前央视家风系列采访采访到温兆伦的时候,母亲大人看到他还记得呢,说这个大坏蛋怎么又出来了,可见此剧当时影响之大。
三、美食的记忆
除了可以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书和电视之外,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尝到各家的美味。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每天都能大鱼大肉,过年的时候算是改善吧,每家都把压箱底的菜拿出来了。大姨家是板栗烧鸡,我最喜欢里面的板栗,大概是平时很少能吃到烧板栗的缘故吧。二姨家的萝卜烧肉让我这个之前从来不吃萝卜的挑食小孩变得也喜欢吃萝卜了。还有外婆家的麻叶,这其实不算主菜,只算零食,可是我却一直念叨着那个由外婆自己炸的味道。
四、春晚的记忆
至于春晚,也是那个时代的春节里非常期待的一件事。我打小对歌舞类节目就不感冒,有个明星出来唱唱还行,舞蹈什么的就直接成为放炮时间了。语言类节目是我关注的焦点,那会正好是现在那些老笑星们的巅峰期:赵本山还一直竞争不过赵丽蓉的如此包装,处在刘大叔提干这个阶段,黄宏还在和侯耀文打扑克,冯巩还在和牛群开小偷公司,郭冬临还在期盼有事您说话……春晚就像早熟的童星,越长大越磕碜。其实也不是那时候的春晚有多好,只是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里,春晚的确给我这样的山沟青年的童年带去了太多美好的记忆。印象中,表姐好像把92-98年之间的春晚都录下来了吧。那段时间也是看语言类节目最认真的时候,真心是一秒都不愿意错过。
五、年味去哪里了
有的朋友问我是不是特别恋旧,是不是总觉得过去就比现在好呢?其实不是,我只是在我记得起来的时候想把过去的记忆写下来,仅此而已。
就像正大综艺中的世界真奇妙,对现在的年轻人就肯定没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异域风情很多他们都已经亲身领教过啦,时代在进步,品味在提高,00后也不必再看译制片,人家都是自己看原版或者追字幕组的了。
央视春晚相声小品的质量,已经被诟病了十几二十年了,蜕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个时代的东西不见得都那么美好。可为什么我还会感叹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怀念小时候的那些年呢?
我觉得可能是那时候我还比较单纯,简单地认为过年的时候就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吃美食穿新衣拿红包,和兄弟姐妹一起玩儿。现在呢?人是长大了,也变得复杂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使得春节带来的满足感不再稀奇,精神生活的丰富让春晚、电视都显得落伍,和亲戚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也从之前简单的小朋友在一起瞎玩,变成了各种相亲逼婚和工作比较。不是年味儿变了,而是人变了。生活本来就没有小时候想象地那么单纯,现在只是认清了现实而已。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庆祝节日的仪式。按照传统风俗,从除夕到十五每天都有讲究,其中很多都带着农业社会的深深烙印,现代社会的变化如此之大,再守着一些旧传统,真心没有必要。比如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两口子一个东北一个海南,本来已经为过年去哪里过操碎了心,如果再守着这传统,那这年真心没法过了。所以,丢掉过去的仪式并不是现在缺少年味儿的理由。
张公子2014年写过一篇文章,我深为认同。
“年味儿浓淡,到最后还是主观感受。”要想过得有年味,首先得把年当年来过。如果仔细看春晚的小品类节目,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节目都会回归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温廉恭俭让这个主题上,不管之前吵得多么凶,一句过年了大家都会息事宁人又互相关爱起来,这其实就是官方宣传的所谓年味儿。这些年这种风格被批评为虚伪,说明人民成长了,但也失去了过去享受年味儿时的童真。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不那么美好,但如果你想过有年味儿的年,不妨重新回到那种笨小孩的状态,好好享受一年中少有的出门找饭馆都没有几家开门的休闲时光吧。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没头没脑地和周围每个人送祝福,傻呵呵的吃年夜饭,笑呵呵的送红包,没事起个哄,一起图个乐,说不定,年味儿又回来了。再不然就彻底换个方式过年,告别过去,不再回忆当年的好,找个僻静的度假胜地,静静的享受自己的休闲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