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与写作结缘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的我胆怯、自卑,和别人讲话甚至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我有一个极好的班主任,我们叫她高先生,她要求我们每天的语文作业自由发挥,无论写什么内容,只要写满一页纸就可以,于是我们争先恐后的开启了每日的随笔、标题日记的创作。长可洋洋洒洒达千言、短则可能是百字的感慨、上学路上发生的小故事、或几句言警句的摘抄……
先生要求我们“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于是日常的点点滴滴都进入了我们的随笔。她为我们的随笔评出“优、优秀、优秀+、优秀++、优秀+++”。她为每一篇随笔撰写有针对性的评语,贴上她亲手剪的小红花。我们最期待的就是每天发语文作业本的时刻,当发现昨天的作业被老师贴上了一朵大大的小红花,简直就要成为全班同学羡慕的对象。
每周的随笔交流课,老师会让每一小组派出代表上台有感情的朗读自己的随笔。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对于刚刚懂点事儿的我们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几次被老师的肯定和夸奖让我收获了极大的自信和满足感,进而对写作产生了好感。
那时候的寒暑假极其漫长,无事可做,并没有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我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读书。我自己买书、从学校的图书室以及身边的朋友处借书。每一本都格外珍惜,即使看不懂也会一字不落地读完。撒哈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文化苦旅、张爱玲、徐志摩、普希金、甚至很多的小说刊物……我疯狂地阅读能找到的每一部文学作品,我沉浸于书籍的情境之中,就像我也到达了书中所描述的地方。在那个信息闭塞,百无聊赖的年代,是书籍给了我极大的心灵的滋养和安慰,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我知道世上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以及它可能呈现出来的样子,让我不至于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之外毫无乐趣。
每次考试都要完成命题作文。那种迫于压力写出的作文,于我来讲并没有太大乐趣,然而我的分数却每每不低,还经常被老师复印出来作为范文讲解,甚至有一次我的老师夸张地说“如果***(我的名字)在图书大厦签名售书,我绝不会感到吃惊”。这对于内向的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不得不说是阅读让我开拓了作文的种种思路,使我在成长的路上找到了一些自信。
到了高中阶段,课业繁重。然而我却偷偷看完了简爱、飘、呼啸山庄、老人与海、红楼梦等很多名著。每天十点多才写完作业,睡前我会趴在床上写上一两页日记,那全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的一些无处诉说的苦恼和烦闷。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似乎都给了高考,唯独每晚睡前与日记本的约会成了最为轻松惬意的时光。那时候,写作于我仅指日记,那些无处诉说的哀愁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全部记于期间。
我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没课的时候,其他同学会在宿舍打一下午的升级,或者去逛街。我则多数时候泡在图书馆。虽然我并不明确的知道未来的我要做什么,然而我隐约的意识到我不能浪费太多的时间。我去读周国平的哲学解读、读纪伯伦的诗歌,读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这些书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应该以怎样的状态去面对生活?当身边的同学都在一个个牌局中度过,是书籍给了我一份力量,让我平添了生活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
很多时候,读书人是孤独的,当我在宿舍捧起一本书的时候,开始有同宿的同学用吃惊的语气问:“你是在看书吗”(画外音:高中毕业了还会看书?)。然而,我却没有因为别人的质疑而改变选择,我每天读书、记日记……只有我内心的一点点充实能够证明那每天多一点点的收获。这段时期的日记更是高产,里面记录着我的初恋、我的哭诉、我的孤独、我刚迈入社会的战战兢兢以及我对未来的种种向往……
后来,我一个人在外工作。家人又不能常伴左右,多少朋友来了又去了,即便在身边,一些心情也常常不便与人倾诉。多年下来,唯有书籍常伴。遇到愁苦、疑惑、兴奋,早有先人经历过这些情绪,两相对照,便觉得自己的愁苦减了几分,再兴奋的事儿也不至于让自己忘乎所以。书籍让我的心态更加平和。
而今,我依然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然而每每工作之余有机会捧起书本,都是人生最为享受的时刻;而代替我曾经写了十几年的日记本的,是简书这个平台。它操作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写作,最有意思的是,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万千网友去分享,获得共鸣。
然而,我发现在我的日记中,我能够尽情挥洒、敞开心扉,而在网络上就要顾及很多,因为毕竟是在公共平台上发声。而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想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自己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力做到真诚,当然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也是我对自己今后的写作的最重要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