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每一个写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很多时候,我们因为阅读了某篇文章,某部小说,心里有所感触,对生活,人生有所启发。于是心中就有要表达出这时自己所思所想的欲望。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念头。
前阵子,因为内心的迷茫,很久没有动笔,感到内疚,又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笔。这样,我索性不去想,只是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书,随意翻阅起来。
读着读着,我突然豁然开朗,心中顿时一片光明。我找到了答案,我现在要做的事就是阅读。只有认认真真阅读,读《论语》,《唐诗宋词》、世界名著。只有以谦卑的心去阅读,去接纳就能丰富自己的见内心的格局,心胸开阔,自然而然能够水到渠成。
古今中外,作家学者,那一位不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写作小白的我,更要阅读,要认认真真去读去思考,去摘抄名家的佳句,去领略我们中华文化的浩瀚,渊博。
阅读改变人生,使一个人从平凡的人变成了知识渊博的大作家,这一点在莫言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最后竟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说是奇迹一点也不为过。虽然环境艰苦,但莫言对阅读的渴望,热情始终如一。正是明白自己的基础差,底子薄,所以,莫言提升自我的努力从未止步。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不断阅读努力学习,最后创造了一个奇迹!
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冯友兰老先生,他87岁时,他说: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没有间断。不可否认,冯老先生的成就是靠日复一日的阅读积累换来的。
所以阅读是我们写作的第一件事。想写好文章,就一定要好好去阅读,以谦卑的心去理解去记。
那么说到阅读,我们要如何去阅读呢?
可以把书分为3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许多多的推荐者向它推荐了很多好书,而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把这些好书称“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它们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书都是我们应该精读的书。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写书人的意思。这就须要我们多思考,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要知其“弦外音,味外味”,这样才能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使这些知识变为我们自己的,这也就是古人说的:会读书的人把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书读死。
阅读多了,自然而然我们写起文章来就比较丰满,言而有物。自然而然一提笔就扬扬洒洒,思路清晰,文字流畅。
当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之前,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用了4年的准备期,他阅读了1975年至1985年间全国的主要报纸,研读了十几部中外名著,记录了十几万字的笔记,6年后,他扬扬洒洒写下了的100万字的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出炉,一鸣惊人,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粮食,一部不朽的作品。
读汪曾祺的《草木春秋》,他的文字平淡如水,质朴,而又自然,清新,象水一样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出。在幽默风趣的文字中领悟出深深的哲理。很多时候,一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巧的构思,但文章的感情炽热,娓娓的笔调更显感情的真挚。他的文字功底当然也离不开他平时的阅读,他才有如此稔熟的,信手拈来的幽默。
阅读是一面镜子,不仅能让我们遇见自己,还能助我们扩张视界,亦能够反射亮光,比照文化,帮助我们写作,改变人生。
所以,认认真真阅读,不要只想结果的功利心去读,去记,去摘抄。我们要日复一日,日积月累去阅读。相信有一天,我们就会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