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本文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兄妹,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因感动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艺,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在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基础知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回答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
在导入环节,我以“认识贝多芬”引入《月光曲》进而导入新课。导入直接了当,契合文意。
学习生字新词环节,我采用指名读生字并组词的方式进行。通过读生字正音的方式,除基础特别差的几名同学,其他同学均能掌握。在纠正读音时,我随即出示形近字辨析,进行积累。在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短语,如清幽的月光。所以我又设置了短语积累环节。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类似短语。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同学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田飞雨同学从头到尾把课文内容复述了一遍。我肯定了她复述的很完整,提示她概括文意可以简略一些。沈朋博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可谓言简意赅。不过这与《字词句段篇》中的内容完全一致,不知道是他自己的总结还是借助了资料书。这让我意识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框架,运用框架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支架,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不断的练习中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在解决“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时,我引导过多,让学生读课文自主理解、组织语言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提醒自己少说话,少讲解,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课堂最后,我简单做了总结。当时,我就有一种自导自演之感。课后,我觉得课堂小结环节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这样既总结了课堂内容,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两全其美。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月光曲》的创作情景,通过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品读兄妹两人产生的联想,感受音乐之美。
在复习导入后,我以“《月光曲》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的?”这一问题,引出第8自然段。在区分了两个“清幽”的不同含义后,我指导同学们语速舒缓地读出夜的幽静,读出月光的柔美。
随后,我通过听课文朗读、自由读、指名合作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的形式,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并把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梳理成三幅画面: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月夜汹涌海面。我再次让同学们朗读,体会朗读语气和节奏。月亮初升,语气轻柔、舒缓;月亮升高,语速渐快,稍有变化;月夜汹涌海面图,语调激昂。接着,我播放了《月光曲》三个乐章的片段。第一个乐章舒缓轻柔,第二乐章节奏稍快,第三乐章激情澎湃,正对应了皮鞋匠联想的三个画面。在播放音乐期间,我依照节奏读出了对应的文字。此时,如果再让同学们闭目静听音乐,想象画面,并交流头脑中出现的画面,应该更能体会音乐的美感,更能体会贝多芬琴艺高超。
在课后我给同学们留了一个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感受音乐描绘的画面。因为留作了课后作业,所以这一作业一定是不了了之的。如果再让我上一次课,我会选择一首乐曲,给同学们介绍创作背景,然后让同学们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画面,交流头脑中的画面,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反思,且教且思,且思且行。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总结,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