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成长最美的姿态
大家好,有幸在屏幕前与大家见面,来分享我的成长。
这次分享,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喜,面对这个惊喜,我在在电脑下直接敲出“赋予成长最美的姿态”。我想,这个就是我要分享主题。
其实,和大家分享,我是很忐忑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值得骄傲的荣誉,也没有值得炫耀的成绩,甚至刚刚踏入三尺讲台刚刚两年,但是我却有勇气站在这里,和教育行业的大咖们一起分享我的成长。我想还是源于我对“成长”的渴望。
此刻,在这里,如果让我回顾成长的历程,那么我用三个词语来概括,“自我赋能——伙伴赋能——群体赋能”。通俗来说,就是“想做——在做——还在做”。
一、自我赋能
2019年9月,我大学毕业入职小学,机缘就是那么的巧妙,我入职的第一场讲座就是李琳老师和唐芳老师的分享,那个时候,看着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倾听者已经走过的教育之路。我就在想:我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经验呢?我什么时候也可以站在舞台上分享我的经验呢?当时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今天在这里再一次实现。
入职的第一年,我深知大学的理论和小学的实践不是对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那时候的我,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引路人,只能在学校这一方田地里耕耘。但是我不骄不躁,依旧像蜗牛一样爬着。刚刚毕业,总是有那么的激情与热情。没有舞台的演员,那么我就自我创建舞台。我写,写在哪?写在纸上,本上。除了教案,教学反思,我还专门拿出一个“流水账”的本,记录着我一年的点点滴滴。
那种成长的愿望,那种想成长的愿望的确是令我难以忘怀的。虽然没有舞台,但是我一直在做。自我赋能。我用写来见证我一年成长。
二、伙伴赋能
又是一场奇妙的偶遇,我与网研社再一次的相遇。2020年,8月6日,我进入一个直播间,谁能想到,那是一场打开我生命场域的直播间。
那个时候,我还在月子里,那一场直播让我舍不得放下手机,我老公把我的手机没收,最后还是商量着“我不看,我来听,行吗?”最后才还给我,直播间的声音伴随着女儿的呼吸声肆意回荡在我的耳边。
那是一场怎么样的直播呢?
我听见了梁波涛老师的《我和我的天使班》,回味着班级隐形显性文化的建设。
我看见杨诗云老师的《打开家校沟通的四把钥匙》,我第一次知道写作还能用“简书”这个APP,把文字记录在手机里。
我遇见了我的引路人,张爱敏老师的《一间教室,一个世界》。对于张老师的学生来说,那间教室是她们生活的场所,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全新生命的敞开。
面对这个名师,我是胆怯的,我对自己说:先写够30篇稿件就去找张老师,写够30篇,我还是没有勇气去见她,她的手机号在“加一加”里边删了加,加了删。那就写够100篇吧,我默默的对着自己说。奇遇就是这样的打开,恰巧,张爱敏工作室的招募令映入眼帘,终于,鼓起勇气就加了张老师的微信,谈了自己的想法,张老师说只要你想成长,工作室的大门就永远为你敞开。
这一年,肆意享受读书的快乐。我读的书不多,但是每一本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我现在还在坚持读书。读书也是有技巧的。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读书的小妙招。
我采用“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看书(拿到一本书,我会看封皮上的作者简介,看看这位作者的经历以及研究方向;其次看目录,找一找有没有特别心仪的篇目,圈画出来重点阅读;接着看前言和后序,看看别人对这位作者,这本书给予怎么样的评价;最后是打开书目进行阅读。)
第二步:书上留痕(在阅读的时候,看到精彩地方我会圈划;觉得这个地方引起我深思,就在旁边记录所想的内容;觉得这个地方教学时可以借鉴到,那么重点圈划,并且写出适合我教学的方案。书上记录的琐碎无比,就是为了记录当时阅读的心境,因为不同的心境写出来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在做这些的时候,我只用一种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因为这是我第一遍读书的记录,等到第二遍读书或者别人借阅,以此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
第三步:思维导图(输入)(我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整合之后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保存,别小看这个整理工作,其实一本书一星期是抄不完的,因为在整理的时候,不光是作者的思想传达,还有自己的思考,都需要记录整理,这需要一部分时间,然后再逐字逐句的抄录,抄录的过程就是再次阅读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输入的过程。就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经过记录的文字,印象才会更加的深刻。)
第四步:简书千字文日更(输出)(一味的输入也会让自己凌乱迷茫,那么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输出,所以我会输出一些文章,在简书里写不同主题的读后感,以此让输出的过程更加流畅。)
这一年,我写作,我开始了书写之旅。不得不说,看见杨诗云老师的简书,自己莫名就下载了简书,里边遇见“李珍霞”老师,她是我坚持30,坚持100天的动力,每写一篇文章我们都会互赞。这种赞看似没有用处,却是我不断坚持的动力。
如今,我目前日更已写722篇,字数为82万多字,我写的文章很杂乱,但是却有很有条理。我把他分类,不同类别的文章在不同的分类里。reading:我读书的留痕;我的三年五班和我的一年三班是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杏坛路是我看别人文章的反思;教育随笔:挺神奇的,摘抄的,比如:《一堂好课的标准》、《如何备课》、《学困生如何促优》、《班主任期末清单》等一些有共鸣的文章拿过来发布;my life是关于我的生活记录等等。这样,时常翻一翻看一看,这些记录不只是简单的记录,更多的是回忆。
那么,说了这么多,你有兴趣也开始动笔写一写吗?
应用商店---简书---手机注册---选一个昵称--填写个人信息
打开简书--首页是各类文章--关注是你所关注的人的文章,相当于朋友圈--小岛--消息,相当于微信,通讯录前边的那个微信--我的
首页--活动--日更挑战(一旦参加这个日更挑战就需要每天都发布文章)。为什么说是发布呢?发布代表的不仅仅是你的原创,你的转发文章也是可以的,你学生的作文也是可以的,只要每天都发布就行。这是刚开始写不出文章的捷径。
我的--我的文章--公开文章和私密文章。
三、群体赋能
2021年6月,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再次找到自己成长的场所。
河南杏坛网研社微信组招募,看见这个招募我迟迟不敢下手,因为我还是胆怯,在我的意识里,网研社的老师们都是大咖级别,我还是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教学教师没有质量,教龄教龄少的可怜。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把自己所编辑过的文件发给李丹老师,等待几天没有得到回复,我一直以为我“歇菜”了,可能还是自己技不如人。在我放弃的时候,李琳老师邀请我加入网研社的微信编辑组,我知道我又一次入门了。
在这里的一年,更是飞速的成长。
每一次编辑,都是“头脑风暴”的展现,我编辑,2021年8月,又是一个成长的机遇,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是第七届年会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编辑的“酣畅淋漓”,我自认为编辑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我编辑一次之后,审核时,数百条的信息接踵而至,看的我目不暇接,因为我自认为的“好”却是漏洞百出。
我写作,单一的写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单纯的写作可能一直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找一个结伴伙伴,共同成长,和小伙伴月月进行了,我们自创的“共写共改”,一起,如今写作已经达到80万字。
我的学科教学,我还是有一点欠缺,但是我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还是以“趣味”为主,我开发识字小报,,运用黑板,卷子,
在教学上,我有一个小本本。
教师专业成长,总结起来,抓自我教学,多读书,多写作,还有多“折腾”,从第一年的“想”到第二年的“进”到第三年的“站在这里”,我的成长道路相对来说比较朴实,正是因为这些朴实,才可能会给您带来一条适合您的道路,
不知从何时,在成长的道路是,每一个都是“胆小甚微”却又“胆大包天”,可能在这个教育大环境中,我依旧是未入门者。但是我不灰心,看着别人如今的风光,我不灰心,因为我知道我才刚刚入门,别人早已摸爬滚打数十载;看着别人荣誉满墙,我依旧不灰心,因为我们才刚刚起步……
是啊,现在的成绩是别人多少年前多少的努力结果,而我们现在刚刚起步就有这么重要的资源,我们该是多么的幸福!我却又敢于去挑战这些。
道路很漫长,道路也许也会很忐忑,但是我们不怕,因为我可以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可以遇见一位位对我指点迷津的恩师。
成长永远都是自己的事情。成长的道路很拥挤,因为同频的人一直在路上,成长的道路孤独,因为还未迈步永远很少有同行者。
未来还很长,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呢?我为什么要止步不前呢?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呢?
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更是一种坚持,而我正是在坚持的过程中肆意的享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