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习惯性思维,是我们之间产生的一种行为模式。
如果一件事情未如你所愿,比如电话未接到,或者你的一个动作未被我理解,或者某些事情未让你满意,那么你就会生气。进而我作为十分在乎你的人就会因此而想要弥补,或者做出自己补偿,或者表示愧疚,可能经过一系列的行为你会从内心原谅或者行动上表示,你已经不再生气。但是这样的事情多了之后,我就会在一旦发生未让你满意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心理就会产生这样的反馈。
我不确定你现在是否还是会因为这样的一些事情而生气,但是我想表达的是,这并不是一种流动的情感,并不是一种正向的情感。问题不在单方面,一定是相互影响的。
这就让我想起一种场景,小朋友想要一颗糖,妈妈说你如果考了100分,我就给你买。进而小朋友就会觉得我一定要达到某种目标妈妈才会满足我的要求,那小朋友会不会去觉得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那么他长大之后是否能感受到正向的爱,会不会说一旦对方表示出了某种不和谐的因素,他就觉得爱没有了。
其实这种感受也许全在个人体验,或者就是性格。
还有让我很震惊的是,我和你妈妈说了你打电话给我,我没有接到的事情,她的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生气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固化意识好可怕。我不知道这种想法的来源是因为你处理事情的模式造成的,还是你妈妈或者我的思维模式造成的。但我相信都有原因。一方面可能一直以来你的模式,另一方面我们又作为最了解你的人,综合造成了这种反应。
这又让我想到让我觉得内心很难受的几件事情。前几天隔壁阿姨因为我们家的鞋柜放在外面而和我沟通这个事情,表达的意思是希望我不要放在外面,因为这个事情我当时内心是有点痛苦的,我一方面觉得我放在我自己家门口也没有碍着她,另一方面又觉得让人家不满意,自己觉得也不舒服,导致后来我自己的情绪都有点崩溃。同样的事情我就想到前几天蒋方舟在奇葩说里谈到的“讨好型人格”,不希望发生冲突,不希望对方不喜欢自己,无论怎样都要做到让对方满意,否则自己就会不舒服。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没有底线。回忆自己的行为,一直以来希望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不与人发生冲突,甚至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这会让自己面对不喜欢的人的时候内心十分揪心。一方面我不喜欢对方这其实会反向映射,对方不喜欢我,但是由于我的讨好型人格,我又很想让对方喜欢我,其实我面对他时,真正面对的是那个不想承认我不喜欢他的我自己。所以才会纠结。而蒋方舟在结尾处说到:被人喜欢有很大风险,覆盖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会变得很陌生。因为在你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真实的自己,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有可能很很笨拙,而如果为此,你放弃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你吸引的人也不是你欣赏的,因为真正欣赏你的人,欣赏的就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过分谦卑和过分讨喜的样子。
但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能给到你正向的爱,也希望能从你那里得到正向的爱,就像之前看到的那段话:我对你的爱,不会因为一个没接到的电话,一个无关紧要的异性朋友而觉得你不爱我,当我翻过山川,越过大海,我们分隔异地,我依然相信你是爱我的,而我也是爱你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希望能了解你在事情发生时的真实想法,进而去调整我自己的状态,也希望如果你依然还会有这种反应的话,希望你也能有所突破,对于陌生人都能知道考虑万分,对最亲近的人才更应该宽容,理解与接纳。
我希望做一个能够被你真正喜欢的人,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成为更强大,但这一定不是你喜欢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