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斗笠,无发无天,右手擢地,左手擎天;身披蓑衣,裤脚撩膝,看似后退,却是向前。小时侯猜过这条谜语,雨季里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卷起裤脚到膝盖上,右手秧苗插田里,左手握着秧苗的倒映似举着天,看着插田的人边插边后退,原来后退也是种前进。后来在书中偶遇一首《插田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才知道谜语出自这首诗,不禁赞叹这位六根清静的道人,悟到了退步与前进的关链和哲理。
东江湖人把斗笠说成“雷呆”,来历有个故事,无巧不成书,说有个带奶崽的妇女,摔跤跌倒在盖酒缸的簸箕上,使簸箕形成一个D罩杯那么大的坑,簸箕形成了斗笠状,坑底部中心断了两根交叉的篾,于是男主人依瓢画葫芦编织起来,一来二去顶部织成了乳房上的奶嘴,簸箕改良后成现在的斗笠状。你仔细观察东江湖里编织的斗笠,会发现与外地生产的斗笠有个特别之处,斗笠顶上有个乳房嘴,斗笠尖酷似乳房,这个标识就是东江湖山里人斗笠的专属logo,而别的地方生产的绝对没有奶嘴。
过去编织斗笠,利用模具,从中间向周边编,外部篾条一百二十八根,内部七十八根篾条,收尾呈铜锣状,外陡内平;男人破竹编织夹网,女人上山摘箬竹叶;女人夹箬叶片和油纸,男人围斗笠边;女人刷层桐油,斗笠小功初成,装上牛箅子样的头箍,配上系在脖子下固定绳索,大功告成;斗笠一般会挂在堂房大门边,里边或外边,顶子朝外,农村习俗把田称母男人耕,地称公女人种,相互忙时才互相帮,斗笠反顶子反挂朝外,风吹易损外,还会被老辈们黜,“太阳都晒到斗笠里,今年必旱,庄稼无收成。”,如果真碰上收成不景气,你就中大招了,“崔氏女,败家子,冤枉鬼…”,一顿睚眦。
生长在大山里,南竹,箬竹,桐油都有,唯白毛边纸缺,买来刷一层油即为油纸;南竹山里路旁到处可取;箬竹即棕竹,最常见的乃二胡上的弓,叶片硕大修长,不透水不易破损,端午包棕最好的原材料;桐油是桐籽经过加工压榨出来的油。斗笠南北不同,有些无顶子漏空,有些夹棕须,尺寸大小不一而足;红军斗笠直径六十公分,主要用于防雨遮阳,挡风顺路,所以偏小。现代人在舞台上用斗笠作道具,展示了斗笠无穷的魅力。
打醮求雨的山里人,参加者必带雨具,狗戴斗笠身披蓑,脚绑石块,坐轿祭河;下雨后不准躲,全身淋湿,才算求雨成功。求雨有时会引来水灾,河水猛升,水高波涨,人们举长篙敲醒人字檐上的鳌鱼,求他管事,妇女们把家中的杆称甩在屋檐下,跪求雨神下雨要有点分寸。
生产队下雨或出大太阳插田,人们几乎戴着斗笠,有些还披着蓑衣,远处看上去仿似朵朵蘑菇在跳舞,前面是稀疏整齐的秧道,后面映衬着天空,每进退一个动作,漪涟半田,微浪层层,波光粼粼。
斗笠不知源于何时,但弄不好会止于当下,现代人对雨具的要求不止遮风挡雨,还要轻便舒适,美观大方,还要不经历风雨。我把我寄存在这个小镇上,偶尔还能见到斗笠的影子,下雨了,你是否还会想到它~曾经为你遮雨的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