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完了《心》,没想到薄薄一本书,看了也快三小时。
倒不是因为语言晦涩难懂,反倒是因为过于简洁直白,甚至有些“幼稚”。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阅读的进度,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
书中有些部分由于全凭个人经验出发,用词太过绝对,有一定争议存在。这些部分个人也持着怀疑态度,因此搁浅不提。
英国思想家詹姆斯,埃伦曾经说过下面这段话:“人的心灵像庭院,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芜,不管是耕耘还是荒芜,庭院都不会空白。如果自己的庭院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院。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院,除去杂草,播种美丽的花草,不断培育。同样,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院,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然后栽上清澈的、正确的思想,并将它们培育下去。”《原因与结果法则》
稻盛和夫先生多次提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的口号,“一心为本”的方针。
他说,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高心性,离开这个世界时灵魂能够磨练得比来时更纯粹美好一些。
那么这个神秘的“心”究竟是什么呢?
稻盛和夫认为最通俗的说法就是“真善美”即心最内核的部分“真我”,同时“真我”在他的宇宙观里是森罗万象的共同本质,即宇宙的核心成分。
从科学家到哲学家,这一路上他不断磨练自身灵魂,追求更纯粹美好的“心”。最终他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宇宙观,宇宙即“真我”。(唯心主义)
简单来说,我们每个人身为宇宙的一部分,都蕴含着宇宙的一部分(真我)。
极少有人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即与宇宙融为一体。佛教里的说法就是“大悟”,“大悟”的那一刻,我们能够看见宇宙万物的本质存在。遗憾的是,现世中能够达到“大悟”这个境界的人凤毛麟角。
既然“大悟”终究是少数人,那我们普通人修心是为了什么呢?
稻盛和夫的回答是:每个人生来就有获得幸福的权利,修心是为了获得幸福。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这个一体两面的哲学问题,稻盛和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灵魂能够更纯粹美好一点。
金钱,权力,地位,名望,才能这些东西都不真正属于我们。我们只是暂时地拥有它们,是这些虚无存在的保管者。我们唯一拥有的,是生来就属于自己,死了也能带走的灵魂。
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明白人生是为什么而活了。
后续章节中提到了稻盛和夫对宇宙的理解:1.宇宙存在“利他”趋势,即万物朝着成长发展的方向前进。2.与此同时,宇宙存在着“平衡和谐”守则。一个领域一旦发展过度膨胀就会在某一个时间点迅速衰退,恢复到合适的规模后继续发展。(参考自然界捕猎者从不滥杀猎物“知足”本能)
想要成就事业,获得成功就需要将“利他主义”贯彻到底。因为这符合宇宙运行客观规律,“利他”到了后面会回馈到自身,利他即利己。(稻盛和夫花了相当长的篇幅解释为什么要贯彻“利他主义”)
做事的动机相当重要,如果动机不是出于“利他”,而是出于“利己”通常走不长远。(稻盛和夫的个人观点)
当然他并没有全盘否认生存所必须的欲望,人没有欲望就无法生存。他不赞成的是过度膨胀的欲望,这会彻底吞噬掉一个人的灵魂,这一生算是毁掉了。
那么要怎么修炼“心”呢?
译者的建议如下: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精益求精,从中获得乐趣,就能抑制怠惰之心。同时,聚精会神,专注于工作,私心杂念自然就会消退。这是最有效的修行。
2.“要谦虚,不要骄傲。”努力工作获得了成就,特别是掌握权力以后,人就会傲慢起来,这简直是历史规律,连伟人也很难免俗。因此,抑制傲慢心、保持谦虚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修行啊。
3.“要每天反省。”即使很勤奋,但人有时还是会偷懒;即使告诫自己要谦虚,但因为有小人奉承,人还是禁不住傲慢,有时还会发脾气。坚持每天反省,就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坏。这条修行必不可缺。
4.“活着,就要感谢。”(人若认真反省,意识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得益于周围人的支持与帮助,就会生出感谢之心。另外,如果把挫折和灾难看成磨炼心志、增益能耐的机会。因而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并更加努力的话,就是非常卓越的修行。)
5.“积善行,思利他。”这项修行中要注意的是,“大善似无情,小善是大恶”。分清大善和小善,真正为他人好,真正利他,才是有效的修行。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吸引力法则”,你的心里装着什么,都会映射到现实生活中。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很佩服稻盛和夫先生的坚定,那是一种可以把南墙撞歪的坚定。
以上就是有关《心》的全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