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授日:此堂课练一笔墨法,即一笔功。就是如何一笔下去将已调好的水墨,笔锋很圆润的一笔墨一直画到这笔毛散开了。
一笔画完后散开了(一开),将把根据画面需求再进行蘸水蘸墨,使笔锋圆润,即笔毛合上(一合)。一个开,一个合,就是一个开合,千笔万笔归于一笔,一笔又是千笔万笔的开始,这就是笔的运用。
一笔功练不好,就等于盖房打地基打不好,练气功马步蹲不好一个样。要想一笔功打扎实打牢靠,先画上二百张一笔水墨。(心内惊惊又佩佩,哪儿有不下功夫的好事。老师的功夫全是下过功夫的。下定决心练!练!练!)
曾老师强调要点:
1: 一般来讲,笔尖入墨,笔肚入水。
2:一笔一笔循环往复即笔笔相生,笔笔相应。每一笔一气呵成,要气脉相通连贯,并体现笔力,也就是笔的力量感,但这种力量不能太过于刻露,而是要含蓄、内敛点,有力才能产生美。
3:一笔功中,笔法一定要变。
似画不等边三角形一样,各墨迹弯、直、粗、瘦、长、短不一样。笔力求变化,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各有表达。墨韵才各有千秋,丰富多彩。
4:写意画,就是要直抒胸意,大胆落地,小心收拾。 笔既要提得起,还要揿得下。执笔的倒提按,就是这两下方面。
提得起,用笔尖。揿得下,就要用笔腹、笔根。小揿用笔腹,大揿用笔根。要一揿到底,揿得重,揿得杀,不管笔头上水多水少,或湿或干,要有决断,无所疑忌。切不要欲揿又止,不重不透,观望不前,犹豫不决。这样才能达到沉着痛快的效果。尤其提揿两者穿插互用,抑扬收放,产生节奏感。画面就不平,有韵味。(摘抄引用)
一笔下去,既为形象服务,亦反映一个对象,而这一笔不仅是画像一个东西,而它的本身,也须具有独立抽象的价值。好比写字,写成一个字可以让人识得之外,点画结体之间,韵味意趣之高下,就全靠笔迹,亦即用骨法用笔法来表达出来。(摘抄引用)
画作趣事:
昨晚老师几番细授我画荷叶,可我就是领悟不了,最后硬是把荷叶画成了芭蕉叶的雏形,可老师还是耐心亲授示范画荷,然后趁我和师兄练习,老师坐在椅上凝思了几分钟,然后挥毫就把我的芭蕉叶雏形变魔法般画出了《清夏》,看到《清夏》,被老师的创意创新创造惊呆了,老师的大脑咋那么强大有力,我说我也不管了,豁出去,大胆画吧,毕竟我还有老师保驾护航呢?一旁嫂夫人见证我破胆落笔的(谢谢嫂夫人保驾护航,不断在旁支持鼓励呀[耶][愉快])。
咱有老师、师母、师兄、师嫂在,害怕,胆小都得滚蛋,让路呵![憨笑][憨笑][憨笑]
加油呵![拳头][拳头][拳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 全仰仗老师无私大美的教导,才有小徒的进步和收获。老师画清夏,画榕树等等,简直觉得老师神来之笔,能呼风唤雨,写画啥就有啥。又象魔术师,变得让我等瞠目结舌。令我等反思,要好好下功夫,放开胆儿勤动手画勤观察勤反思勤实践。
老师是用功夫教我等,我等呵呵呵,也要下功夫画。不辜负老师的功夫!不辜负美好光明的一切。
摘录理论资料并整理:
一:笔法:
1: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论山水》中“昔人谓笔力能扛鼎,言其气之沉著也。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是力到,下笔便若笔中有物,所谓下笔有神者此也”,此句话仔细回味。
2:元代赵孟頫提出“以书入画”,强调用笔的书写性,要把握住笔与笔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同书法中各笔之间的气脉贯连一样),笔笔生发、笔笔相应。
3:荆浩《笔法记》称:“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化不败谓之气。”
二墨法:
1:清代画家王原祁说:“用笔用墨,相为表里。”有墨无笔,缺少筋料;有笔无墨,缺少血肉。
2:清代张式《画谭》说:“墨法在于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墨色的变化,在于水分掺的多少。墨与水的调和,才能产生它的“彩”“气”和“韵”。墨的浓、淡,是水与墨的多少调节问题。不管多少与浓淡,它所表现在画面上的,总是显得明洁、滋润。而不可显得脏、暗,显得松散凝滞而无神。它可以浓,甚至到焦。但不可显得枯、涩,显得火辣辣的。
三:水法(水墨法)实操指引。
1:笔端蘸墨:蘸水后,笔前端蘸墨,在调色盘上按一按,使墨色从笔端至笔根,由深逐渐变浅。无论是正锋顺用,还是侧锋用,都会出现浓淡变化。
2:笔腹蘸墨:蘸水后,笔腹蘸墨,然后在调色盘上按一按,使墨色从笔腹至笔端,由深至浅逐渐过渡。正锋顺用和侧锋侧用的黑色效果,与笔端蘸墨的墨色变化正好相反。这两种蘸墨是极为常见的方法。
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写意花鸟常用的墨法
3:笔侧蘸墨:先蘸淡墨并将笔头轻轻压扁,然后用一侧或两侧蘸浓墨,画出的线条是一边深一边浅,或两边深中间浅。常用一侧蘸墨的方法画枝干、藤蔓,用两侧蘸的方法画竹竿等。
四:如何用笔,实操指引。(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