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江影月
接触张翎不多,最初是通过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从场景中感受到亲人面临诀别时痛苦的选择,影像作品胜在用直观的画面和演员富有张力的情绪表达,情节上更趋于完美和主题表达。之后再来看小说,虽少了那份震撼,却也被精巧又不失精彩的细腻笔触和治愈人心的气氛渲染。
于是,我特意百度了她,她的经历还挺丰富的,身份也很多元化:张翎,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任英文翻译。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她并不是专职写作,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注册听力康复师。这就使她的作品多了一种不一样的味道。因为个人的经历或多或少会体现在作品中。
这本《废墟曾经辉煌》是她的第一本散文作品集,是其二十多年散文创作的总集。共分三辑,第一辑“雪泥鸿爪”,为作者游览成都、古巴等地的见闻记录;第二辑“朝花夕拾”,是作者对童年、成长、故土、亲友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书言书语”,主要包括作者的书评和其代表作的创作谈。
在此,我就和作者一样,从三部分来和大家道出我对这本书的念想。
一、你行进的每一步,都是你经历的见证
在第一部分中,收录的都是作者多年来在大江南北,甚至是国外的见闻和感悟。有专为游山玩水而去的青岛、也有应邀去的青藏高原、还有想再次追寻之前所写的书籍的灵感而进行的岭南之旅……
在这些旅途中,我们也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自己说的:我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大致三观,小至审美标准甚至个人情趣癖好,都将无遮无拦地落入别人的视线中。
在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窥见作者的心理起伏,你可以了解到她的思想变化。
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觉得一个胸有丘壑万千的人,自己的人生必然也不会寡淡无趣。我们平常写作,老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想很长时间也想不出能有什么值的说的话题,但在张翎眼中,就连洗澡这样的平常事都有可讲可叹的一面,更别说自己的故乡、儿时过年、学习外语、古董市场等,有些是平常人也会经历的,但在作者眼中,又是另一番风味。
三、一个人言语间不经意会透漏出他对生活的向往、生命的态度。
如果想要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异于常人的举止言行,你可以从他的生长轨迹中寻到;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你就去读他的作品。在“书言书语”中,你可以明白《金山》的创作起源与目的;你也可以知晓《胭脂》的创作过程和不同往常;你还能了解《何处藏诗》的创作构思。
无论哪个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在某种情境下、某个人生阶段的特定思考过程和心理动态。
就像作者所说:“在网络新媒介问世之前,文字的保存和流传方式是如此的简单和决绝:它只能通过印刷出版的程序而成为报纸杂志或者书籍。然而,灵感成为文字在成为出版物的过程,却是一个充满了歧路和玄机的过程……”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能不能有她的这番感悟呢?抑或是会不会有她的这种思考,进而写出刻有我们自己标签的文章,让别人一看便知呢?
2019.5.16 14:24
齐悦梦想社群一营三班林江影月第49周第2篇总146篇
高中英语教师一枚,忙里偷闲写文,翻译,虽不能做个美美的文艺青年,但也能在自留地尽情抒发自己的观点,还能在课余带几个亲戚朋友的孩子,实现许多老师都想做的从小学到高中带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孩子,就已经很知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