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疑问,社交平台,一个展示我自己的地方,里面的好友都是自己的朋友,属于我自己的私人空间,我喜欢发什么就发什么,为什么还需要好像经营一门生意似的,做规划?从社交平台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么想的确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的社交平台已经和以往的性质不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吸引流量,甚至变现的地方。
一、消费升级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消费升级。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已经不是你有什么我买什么,你秀什么我捧你什么。“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买我想要的”,“我只点赞我认同的”等思想已经充斥在这一代的互联网用户中。人们已经不再满足简单的物质需求,正在向更高的精神需求发展,产品或服务需要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也就是价值取向。因此,无明显价值(物质或精神)的,无趣的,无吸引力的内容已经会给舍弃或屏蔽。这是为什么你需要规划社交平台的原因之一。
二、碎片化
其次,人们的专注力已经给互联网上千千万万的内容锻炼过了,已经不会再给不新鲜,无趣,无内涵的社交内容所吸引,这就出现了互联网用户的一种必然使用习惯,碎片化。碎片化是指,人们使用社交平台的时间已经分散到日常每一个细小的时间段,上厕所翻一下,吃饭翻一下,偷懒翻一下,时间非常的短暂,而想在这短暂的10秒钟左右,吸引用户看完你的内容并且产生购买你产品或服务的欲望,已经是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共同需要攻克的难题。
那么话说回来,我一个中小企公司,甚至我一个人,怎么就需要规划社交平台了?那是大公司要做的事情。如果我说,社交平台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你的第二张身份证,甚至你的电子简历,你的生意平台,你的资源圈子,你会觉得没有必要吗?你的一举一动已经给所有人关注着,无论你玩社交平台是处于刷纯在感,还是业务需求,你发什么已经关乎了你的简历,你的生意,你的资源圈子,你的动态已经代表了你正在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人在和你合作,你的无意之举也许已经影响了屏幕另一头你的潜在客户的印象。
举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前些年在从事海上活动的策划,出海活动,海上生鲜都有涉猎,平时在朋友圈发的都是和他海上活动有关,那时候我知道,他是玩出海活动的,如果有出海游玩的需求,找他准没错。但接下来的一些日子里,他在棒球场出现了,并且帮着棒球馆打起了广告。过几天,他在射箭馆出现了,也打起了广告。那时候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他是从事哪个行业的?他擅长的是哪样?他的社交内容已经给我留下了不知道从事哪个行业的印象。
再打个比方,你的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好友,突然在他的社交平台开始卖茶叶了。那你是否也会有一个疑问:“他转行了?那关于金融的事情,我还找不找他?”
以前,了解一个人,了解他从事什么行业,做的怎么样,需要见面聊天沟通,或者到他的公司去坐坐,亲眼看看他的产业。现在,我们已经习惯在社交平台了解一个人的动向了。他发了什么,你就知道了什么,他不发了,你也很少打电话,或者上门看看了。除非你们关系很铁,或者你很闲。
三、标签化
社交平台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拉近了你我的距离,也拉远了你我的距离。所以,在这种若即若离的社交关系中,社交平台的内容就变得无比重要,因为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你社交好友贴上了标签!这里面我们提及到了第三个关键因素:标签化。你不告诉别人你是什么人,那外界就会通过他们能接触到你的信息,定性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把你贴上了他们认为正确的标签。你看见这位朋友一直在发送一些关于海上活动的动态,你会潜意识的为他贴上标签:玩海上活动的朋友;每天发金融信息的朋友,你为贴上:金融从业者;那如果他发了海上的活动,又发了金融的信息,还卖起了茶叶,还打起了棒球馆的广告,你会怎么理解?百晓通?哪一个才是他的专业?哪个才是主营业务?反过来,你的社交内容是否也让人产生疑惑?今天发你溜娃,明天和什么老板谈项目,后天卖起了茶叶,大哥,你的主业是什么?回头你告诉我,不对啊,那些都是发发而已,看看有没有业务可以做,我是做餐饮的……如果你没有告诉我,你是做餐饮的,那我也许就为你贴上了杂乱无章的标签。
现在,话题拉回来,为什么要规划你的社交媒体。因为消费升级了,你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有效信息,我们没有共鸣,我没有从你那里得到价值,我会把你刷走。因为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碎片化了,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我想要的内容上。因为你不为自己贴标签,别人就会帮你贴上你不认同的标签。
另外,如果你想在你的社交平台推广甚至引流变现你的业务,社交平台是你最廉价的广告平台,流量最多,曝光最容易,还有,大企业都在做,除非,你比大企业都富有,不需要社交平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