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注:
伊耆(qí)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古注有说是神农氏,有说是尧。
蜡:岁末祭百神祈求来年丰收的祭典。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
壑(hè):山沟,坑谷。
诗题牵到文字学问题:
辞,言语。
蜡,读作zhà,通“腊”。“腊”古代读作xī,指干肉。“臘”读là。“腊”与“臘”本是两个字,但后来汉字简化,两字并作一字,变为“腊”,读作là。
古代有臘祭百神,参照郦老师讲春节文化。春节是一个过程,从腊日臘祭百神开始,到元宵节结束,从神到人,从信仰到现实生活,非常深刻,有系统性,所以这个“臘”,专指“臘祭百神”,就是祭祀义。
“蜡”字先出现,本义指苍蝇的幼虫。它同时合并了一个字,今已无此字,即“礻”加“昔”,后者原来即读zhà,指的是年终祭祀,到周代已形成完全形态,即大蜡。
所以,“蜡辞”的意义就是祭祀,在祭祀中向神明祷告。
文学艺术的起源,有关这个重要命题的争议,我们一般上文学史的课,都会看到最主流的说法——“劳动起源说”,鲁迅先生等大家都主张这样的观点。但后来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发生学的兴起,发生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不光是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和祭祀息息相关的。
第一首歌《弹歌》其实是渔猎文明时期(在农业文明之前)的生活写照,《弹歌》讲了弹弓的制造方法,“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那么这个过程到底是生活中使用所唱,还是祭祀中讲到这种生存方式,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提炼出来,形成这样的诗歌形式,是很难推断的。
到第二首《蜡辞》则很明显为发生学上的“文学艺术的巫祝起源说”(“祭祀起源说”)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