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着夜
悄然而至
余华散尽
夜长容人诉……
最近,总有很多理由,把提笔记录这件小事一点点搁浅下来。那些理由里或是工作忙碌、或是灵感匮乏、或是琐事牵绊……我们总是对毫无经济意义的事情,保持着随时可全然退出的状态。而我,也不例外。
记得最开始对文字心生欢喜,大概还是上小学的时候。那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天,喜爱把玩诗歌的老爹不知从哪里讨来一首旁人的现代诗,我懵懂的读着诗中陌生的感慨与情愫。那时总以为全世界的文章都是“记一件最难忘的事”等等之类的题材,标准的文本格式。不想眼前的散文诗,只字片语的断句却也可以独树一帜的表达作者内心全部的感受。
“喜爱”总是从模仿开始,兴起之时,我也开始“临摹”那样格式的诗句,一点点开始,稚嫩的有些可笑。只是简单的把原本的文字改为竖列的样子排列,加上一些可以沾沾自喜的词语,便贻笑大方的拿给老爹看,那时的傻样子,真的是“小儿无知”的逗趣。
少年时,我不懂文字的意义,更不用谈文字后的人生感悟。小小年纪,又何来人生可言,尚不知感情为何物的少年郎,老师偶而在语文课上朗读自己的文章,那丝丝羞涩灼烧的害羞、骄傲、鼓励就已是当是全部的感受,文字的意义刷新着儿时自己的“存在感”与“满足感”。
当我们牙牙学语时, 文字就以语音的形式开始陪伴你我左右。它像是阳光、空气、和这满目绽放的四季,无声无息的躲藏在我情感的角落,只盼我一时的欢愉或是一时的悲切时,便悄至旁侧,陪我度过青春的每个时刻。如果说年少时,钻研一些写作按技巧,是为了在班里饱含羡慕或是老师满是赞许的眼光,那青春初露锋芒之时,可能更多的是纯粹的热爱。
还记得,在一高上学时的自己已经开始住校。初拾的自由和紧张的学习矛盾的碰撞着,激起的那点点火花全部凑在了文字的身上。我和一样喜欢小情调文学的好友旋儿,一起听爱上了歌曲里的好词,日日艳羡词作者灼人的作词手法。忙碌一天的课业后,我们一起跑到女生宿舍楼顶层听陈奕迅,一人一个耳机,对视而望,就这样静静的听着歌词,看着楼下穿梭忙碌的同窗们;我们一起媳灯后,一起躺在被窝里唱奶茶的歌,头对头,就这样静静的唱着歌词;我们一起在教室偷偷换掉英语磁带,一起机警、忐忑、激动的听范范的《最初的梦想》、听杰伦的每一首......
十五、六岁的自己,满脑子都是流行歌曲,这大概是每一个走过青春期的人都层有过的经历。渐渐的,我从最开始的全身心佩服,又开始重拾”模仿“,一首首的套用喜欢的歌曲曲风,而歌词自己揣摩着、尝试着写,就这样一曲曲的研究,末尾字的同音运用、上下段间衔接。有时,也会采用一些藏头的小细节。青春,是永远也回忆不完的年华,也是永远也写不完的情结。那时的自己很珍惜青春里的每段感受,那时文字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动力“,一种全然向上的文字力量,为我打开越来越多的窗户,外面的世界应接不暇的打开,闪动我悸动的内心,而文字就是那双翅膀,记录我青春路上的每一次跌倒、犹豫、担心、欢快种种情绪,最终成了我手中一摞日记本。直到今日,从那时的日记里,我仍能真切的看到当时那个在学业上忙碌的自己、那个对未来满是憧憬的自己。
成年后,文字依然陪伴在我的身边,只是自己越来越懒了。人总是这样,失了压力,没了动力,总能遗弃很多过去很珍惜的东西。真正长大后的自己,仿佛是遗忘了最初热爱用文字表达自我的那个自己,越来越多的心灵鸡汤开始言教”多说不宜“的理论,一时间里各种对情绪的”收敛“席面而来,长大后的自己对文字的价值评估,也就这样每况愈下,渐渐的,没有情绪,没有灵感,也就没了欲望,最后也就没了故事。
这或许是每个长大后的人共同的困惑,我们习惯性的顺应大众的品味,却失了自己的味道,真是应了杨绛先生的那句话”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写作同作适用。不是我们变忙了,而是我们变得胆怯了,无欲无求的混世于这名利场。
再次提笔,依然受教于我家老爹。他总督促我不要丢掉手中的笔,不求取悦,只求自慰。起初,我并不把文字当作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渐渐被现实敲击的我,早已把写作当作了一种”职业“或是一种盈利的手段,失了它最初的味道。直到,我看到一个已知天命的老人倾情的诗朗诵,心绪全随诗句中的饱含的热爱生活与生命而感动。是啊!人生需要态度,更需要回声,而文字,就是最好的媒介。生命走过,我可能留不下类如名字的绝句,但仅留一份那时那刻的生活态度,留由自己心如止水时再拿来一睹,那时的欣慰估计也会将暮年的自己感动一番。
重拾手中笔,我已是在祖国的边疆开始了而立之年。不晚,尚有另一个而立之年等着我去记录,况且,是在这样一片满藏文化故事的土地。
文人的艺术生命总与跌宕起伏的生活相得益彰。那些妙笔生花的情节,或许虚构臆想的成分占多数,但那“引子”却是他某一刻最真实的所闻所见所想。浪漫的诗人,总在游走,试图寻找一处可以刺激他灵感神经的土地。而我,把这颗文学的种子种在了西部。淳朴的自然气质、层层积淀的民风、随风激扬的厚土、以及向上的生活态度,都像是唱在了一曲曲新疆热情的舞曲里,无不时刻挑逗着我心底的欢喜。
幸福,就像搜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然后用文字将这些零乱的思绪串起来,扎成一条叮铃作响的手串,且听它在风中吟。
如今的时节,文字在我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记得大学时,曾看过一个关系学理论。人的一生,除去暮年的父母,待哺的儿女,唯有爱人是陪伴自己时日最长的一个。而如今,我却要补充,爱人,尚不可陪伴自己心灵孤独之时,唯有一份爱好或是一个寄托才可疗慰自己孤寂的日子,与心对话,方可真正的释然。
不是现实改变了我们,而是我们妥协了现实。
不知从何时起,我已不再责怪生活中的种种“意外”,我珍惜生活给我的种种情绪。或是慌乱、或是窃喜、或是癫狂、或是失落、或是那些不确定的纠结。那些不如人愿的事或是人早已在心底激不起它最初时的水花。生活交付于我的林林总总剧情,都为我平添许多笔下的故事。你我,只要消消的,把它写在纸上,时间久了,当时的情绪早已淡化,留下的一场场的回忆,就是生活于你我的回声,就是文字最美的意义。
任生活待我如何,我将待你一如初恋时的样子。
接受、感恩,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