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致达,但致达之后就不是永恒之道)
1、
上一节我们谈到,在物理学界、生活世界和生物界都存在“测不准定律”,那么在人类社会存不存在呢?
答案是,存在!
不过,就好像在生物界的“观察者效应”一样,在人类社会里,“测不准定律”的表现被称作霍桑效应。别误会!霍桑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家工厂的名字,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1924年~1932年,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过一次长达九年的管理学实验研究。带头的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和团队,他们试图通过改变工作环境里的各种条件,找出工人生产效率最高的方法。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计划?结果令研究团队没有想到的是:
工人们无论在哪种工作环境下,工作效率都会稳步提升,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外变化。基本不受光线强弱、休息时间长短以及周围温度高低等等因素的影响。
这是怎么回事呢?研究者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亲自去找工人谈话,一问之下,才恍然大悟。工人们很朴实地说:
“我知道你们在做研究啊!”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工人知道他们在做研究,意识到自己一直处于被观察的状态中,所以内心里会激发出一种由衷的自尊和责任感,从而自发的配合他们在各种工作环境中完成了实验。也就是说: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被关注的时候,会本能的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是霍桑效应。
所以,在社会中研究人类和在实验室里研究螳螂,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误判。
2、
你可能会说,我们研究人类和螳螂的时候可以悄悄放上摄像头,不用研究人员在场,这样所研究出来结果不就既客观又准确了吗?这个观点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转念一想,就会发现问题,什么问题?问题在于:
当研究人员不在场的时候,人就真的可以完全百分之百的脱离被观测的主观感觉吗?当研究人员不在场的时候,螳螂真的可以完全百分之百的脱离“观察者效应”吗?
我们先说人,马克思早就断言过: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脱离社会,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人和社会就好比细胞和身体的关系,从身体中单独抽取一个细胞,细胞必然同时死亡。没有单独存在的细胞,细胞只有在人体里才能被叫做细胞。
人也一样,也只有在社会当中才能被称为人,即使你一个人独处山林,也并没有完全离开社会,你只是减少了对社会的依赖,你不可能穿树叶、编草鞋、睡在山洞里,你的衣食住行,样样都不可能完全离开和社会市场的联系。那么同样的道理:
我们思想难道就能完全脱离社会吗?当然不可能!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沉思和你的默想,看起来好像是你一个人的言行和思想,其实不然。社会依然在无形中影响着你,塑造着你。
只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世界末日,地球上只剩你最后一个人。
那个时候的你,才是完全脱离了社会的你,才能拥有独立于社会的属性。在地球末日之前,没有一个人是孤岛,世界上所有的孤岛,都只不过穿了一件叫做海洋的衣服而已,海洋之下,依然是一整片相连的大陆。
也就是说,儒家里所谓的“慎独”(谨慎独处)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相对的“慎独”,没有绝对的“慎独”。因为人在潜意识里无时无刻都有一个“隐身的观察者”在监视着他,干扰着他,影响着他,他不可能百分之百独立于社会之外去做他自己。
一句话,我们无法测量出一个人的真正本性。
因为人并没有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抽象本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人,只有社会性。哪怕是他一个人独处,哪怕是无人在场。现代脑神经科学同样证明:
只要人类的大脑空闲下来时,就会恢复成一种默认的脑电网络模式,而这种默认的网络模式正是人在社交状态下大脑所表现出来的模式,哪怕刚出生的婴儿也同样如此。
婴儿一出生为什么会本能地啼哭?没错,正是为了吸引母亲的照顾!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交行为。也就是说: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是社会性动物了,无一例外③。
所以,即使暗中装上摄像头,你也无法观察到真正的人性,因为你的存在以及其他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对被观察的人造成了影响和干扰,而且这种影响已经经过进化的筛选——深深地刻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里,一代又一代,传承不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才是我们应该从“霍桑效应”这口深井里挖掘出来的终极启示,而不仅仅是把它当做社会学或者管理学的一个规律。
3、
你可能又会说,人类之间是一个整体没错,但是螳螂应该就不会受人类的影响和干扰了吧?错了!不可能!举个简单的例子:
螳螂的天敌是青蛙,青蛙的天敌是蛇,蛇的天敌有鹰、刺猬、蜥蜴和浣熊等等,而蛇的这些天敌依然各有天敌,但无论这一条食物链怎么推演和扩展,最后肯定都会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
那么,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我们能说自己对螳螂的习性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吗?直接的影响或许没有,但间接的影响恐怕无限接近于无穷大。
在20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们甚至发现:
一个地区食肉动物的生存度竟然也会反过来间接地影响到其周围植物的生长度,因为食草动物正好处在二者的食物链中间,这一现象在生物学界被称为“营养级联效应”④。
其实整个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是一个整体——一个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生命整体”,任何一个生物都会在无形中对其他生命体的习性造成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科学的“触角”还不够发达,人们暂时无法触摸到全部的真相而已。网络上一直都流传着爱因斯坦的一个预言:
“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了,人类也将仅仅剩下4年的光阴!”
尽管这句话只是谣传,完全源于媒体的杜撰,并非出自爱因斯坦之口,但是这段话的底层逻辑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不仅人类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影响,地球上的生物也会对人类的习性造成影响,而且不论体型大小,哪怕它只是微生物。
已经有科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肠道里某些菌群只要更换了,性格就会发生变化⑤。
为什么?因为人类肠道里的菌群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大脑!比如说肠道里如果缺少一种叫“普拉梭菌”的微生物,就会导致你长期心情低落,从而引发抑郁症。而多摄入益生菌则能有效地减少负面情绪,从而对抑郁症进行缓解和治疗⑥⑦。
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还会诱发人的发育神经障碍,这会有什么后果呢?会导致自闭症。此外,像认知障碍、帕金森病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等的背后其实都离不开肠道菌群的作祟和捣鬼⑧⑨⑩。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平常以为的自己根本就不是自己。
我们以为自己的心情、爱好、性格等等都是由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其实这种想法从根本上就是一种错觉,我们只是众多细胞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智能集合体,我们吃饭、喝水、睡觉、工作本质上只不过是为了给身体里的一群“微生物”跑腿而已。
也就是说,从细菌到植物、再到动物,再到地球、再到星系和宇宙,每一个体系从表面上看起来都在独立运行不受其他“体系”的影响和干扰,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人类的集体错觉。
一句话,我们无法测量出一个动物的真正本性。
因为动物并没有独立于人类世界之外的抽象本性,所以,即使暗中装上摄像头,你也无法观察到真正的螳螂习性,因为你的存在以及其他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对螳螂造成了影响和干扰。
这才是我们应该从“观察者效应”这口深井里挖掘出来的终极启示,而不仅仅是把它当做生物学界的一个规律。
总而言之,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动物,我们都无法得到百分之百的精准的数据和习性。所以,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可靠。
4、
那么好,现在我们已经从三个定理——测不准定律、观察者效应、霍桑效应——这三个层面分别都证明了:
世界本身不可靠,人本身也不可靠,而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样不可靠。
这些理论初听起来你可能觉得很陌生,但其实它的思想内核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比如在佛学界早已经是常识,佛经里会宣讲所谓的六根、六尘和六识,本质上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测不准定律、观察者效应以及霍桑效应三者对人心的扭曲和误导。比如说: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视、听、嗅、味、觉、知。
值得一提的是,六根、六尘和六识这三者加起来,还有一个名称叫“十八界”⑾,而在佛家看来,这十八界没有一个靠得住的,都是空的,假的,暂时的、虚幻的东西。
显而易见:
所谓六根,对应的其实就是——人本身不可靠;
所谓六尘,对应的其实就是——世界本身不可靠;
所谓六识,对应的其实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可靠。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句话:
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理,而永远无法达到真理。
因此老子才会说:
道可道,非常道。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卡·马克思的遗稿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450]》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六》
3、肖恩•卡罗尔《生命的法则•中文版序》、《生命的法则•第三部分•06》
4、马修·利伯曼《社交天性•第一章》
5、廖晓琳, & 康慧群. (2018). 浅谈肠道菌群对大脑和行为的影响. 智慧健康, 004(008), 39-41.
6、姜海,凌志,张勇,等.重度抑郁症患者粪便微生物群组成的改变[J].脑行为免疫,2015,48:186-194。
7、周升,福斯特·贾。心理生物学和肠脑轴:在幸福的追求中[J].神经精神病学,2015,11:715-723。
8、克兰,克兰,PJ,等.微型评论:古微生物群:被忽视的内分泌器官[J].MolEndocrinol,2014,28:1221-1238。
9、EY,王晓明,等.与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的微生物调节行为和生理异常[J].细胞,2013,155:1451-1463。
10、肠道微生物组成与老年人饮食和健康相关[J].自然,2012,488:178-184。
11、《中阿含经•卷四十七》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