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的渊源和特色

1、什么是楚辞

一种新诗体,兴于战国时期,以屈原、宋玉为代表,带有鲜明的楚国文化特色。

经过秦汉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写作楚辞,因此,楚辞也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汉代的时候,它被称为赋。

2、楚辞和赋的关系

赋指的是一种铺陈,后世把抒情为主的称为辞或说騒,把散文称为赋。

3、楚辞产生的渊源

语言发展的变化。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新事物不断出现,语言也不断变化。诗经的体制,没办法表现更多的东西,人们需要比四六语式更长的句子,遂出现了更长的语言形式。同时,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屈原吸纳的当地语言特色,开创了楚辞这个新文体。

另外,楚辞与南北文化交融也有关系。如,大量使用赋比兴,就是吸收了中原文化。

4、楚辞与诗经的区别

创作方法上:诗经主要反映的是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它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

楚辞具有鲜明的南部特征,它是写意的或说是浪漫的。

表现手法上:诗经多用比兴,来增强感染力;楚辞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将比兴发展成了象征主义的特色,如美人、花草等,使得诗歌的意蕴更丰富了。

句式和篇章结构上: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式变化多端,多以六七言为主,形式自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经是根据音乐来的,为了音乐的需要,往往篇幅比较短小,楚辞大多是赋歌吟诵,篇幅比较长,结构也比较宏大,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情感。

作品和作者风格上:诗经大多是民歌,虽经过了乐工的加工,但写得比较朴素自然;楚辞是文人创作,作品用辞讲究,辞藻化丽。

二、屈原和《离骚》

1、屈原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与孟子、张仪差不多,均处于战国中后期。屈原极力抗秦,他是楚国贵族,国姓芈,生活在楚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期。

早年他被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是楚怀王的座上宾。后来被疏远,流放于汉北;之 后,又经历子兰等人的谗言,被流放到江南(今湖北、湖南一带)。最后郁郁不得志,自沉汨罗江,以死明志。

2、屈原的作品

全都收录在刘向编纂的《楚辞》一书中,共有23篇。

3、代表作《离骚》

共2490个字。离骚是什么意思?就是牢骚的意思。他被流放了,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离骚》表达了他内心的忧愤,是政治抒情诗,有一部分写了他的生平,也有自叙传的色彩。

全篇三部分:自我介绍、探索道路、去国怀乡。

思想境界:政治主张上,举贤授能,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打破旧贵族的垄断局面,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他还主张修研法度。作品还体现了他英勇献身的精神,虽九死犹未悔。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强烈地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他对祖国眷恋,到死都不愿离开,对朝秦暮楚的行为非常不喜欢。

艺术特色:塑造了一个高洁、行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身上有一种悲剧美的色彩;作品大量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一种是人的,一种是物的,第三种是神的。他大量运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兼具叙事和议论,结构严密,抒情线索清晰;语言优美。

三、屈原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

1、地位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开创了诗歌由民间集体创作到作家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2、影响

爱国思想和高洁品格。很多人都受到了屈原的熏陶,如贾谊、司马迁就把屈原当作知己,李白、杜甫也受到了他爱国思想和高洁品格的影响。他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传统;发展了诗经的表现手法;独创了“骚体”,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