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我写作这个议题的初衷,是因为我时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在某个时间段总会有遇到我不喜欢做的事情,有时候这些事情又不得不去做。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痛苦的体验,明明很不喜欢做一件事却不得不做。我们试着忽视它的存在,但它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感到压抑,很快痛苦的感觉与日俱增。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看过一些心理方面的指导性书籍,多数文章会告诉你得从自身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是大多数人从心理上是抗拒的。从浅的方面来讲我们潜意识里根本不会意识到这可能也是一种心理问题,因此不可能正视它的存在,即使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也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深的方面来讲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意识到或是去思考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找到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我们总觉得生活中遇到不喜欢的事物是很正常的,和其他事情一样慢慢地它就会消失,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逃避和忽视它痛苦就会消失吗?
事实并非如此,事情如果得不到正视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麻烦,比如你很讨厌做某件事你自然不想触碰它,如果事情越积越多你会变成了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当你终究不得不去面对它的时候对你的心理都是一次极其深刻和痛苦的折磨。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一个方法,我发现正视自己讨厌做某件事并不可耻,承认自己并不是事事都能出色完成也并不会受到嘲笑,这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总希望自己事事都做的完美无缺。其次找出讨厌做那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对它失去了兴趣,还是它让我们感到压力太大?正视事情的存在是找出的原因的根本要素。
比如有段时间我很讨厌去上班,即使公司距离我家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但只要一想到要去公司我就兴趣全无。后来我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不喜欢去公司,是我对自己的工作失去兴趣?不,不是的,我喜欢我的工作,我喜欢面对客户时自信心慢慢的自己;喜欢为一个交易和大家通力合作达成目标的成就感。那是因为公司的氛围不好?也不是,公司是一个大家庭,当每个人遇到问题时说出来总会有人给你好的建议。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思来想去了好久我发现是因为我遇到了所谓的”上班瓶颈期“,就是当你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待久了,不论工作环境也好周围的同事也好,都会让你感到失去了新鲜感。当遇到”上班瓶颈期“时有的人选择休息几天去度假,让自己暂时跳出这个圈子;有的人选择暂停职业去进修;有的人干脆辞职去找一份新的工作。
但几天假期过完后回到相同的地点问题却并不一定能得到解决,而频繁的更换工作也不太现实,而由于经济原因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心所欲的停下工作去专心进修。
我试过从上一份工作辞职后给自己休了6个月的假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在这段时间内我每天像上班一样早起工作,心无旁骛只想要写出心中所想所感。而其他事情都是为了这件事情而服务的,当我完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时做其他事情就像是得到的额外奖励。那段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当然那也是我最节俭的时光,在没有收入的时间里我只能靠储蓄支撑。
我问自己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再做一次那样的事情,答案是肯定的。但我真的需要那样做吗?可能有人说那要看事情的结果,如果6个月的自由撰稿能带来多于按部就班工作的收入那自然是不必多说。可事实却并没有,我没有出版我的书自然也就不可能会有任何收入,那是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它让我正视和倾听自己的内心。
找到避免自己陷入痛苦和困境的方法有很多,但正视它的存在是最关键的,现在当我遇到”上班瓶颈期“时,我会尽量的在工作内容上寻求创新,必须想办法突破自己,或者争取更多出差机会。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不仅能让我摆脱按部就班的枯燥,也能让我成为积极主动的人。
遇事时主动寻求改变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一味逃避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这个世界上你才是最关心你自己的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能做什么样的改变,试着去想一想做一做,也许你真的会遇见一个让人惊喜的自己,聪明的人从改变自己到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