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每个人都曾看过朝阳,见过月光,心怀故乡,奔向远方,期盼过明天和放不下的过往。
你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有怎样的理由,背上行囊离开你的故乡,人在列车上,行李在摇晃,你与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各奔东西,都怀揣着各自的理想,一路向北,踏遍万水千山总有一地他乡,凭着豪言壮志,好几年挤在大城市的十米平方里。
1
大概骨子里有漂泊的基因,这几年我一直在漂泊,先是十八岁就去了雾都——北京,毕业后辗转到太原,后来兜兜转转又选择了北京。 从地图上看起来离家很近,可实际得10个多小时才能抵达故乡。 我的家乡叫孟门镇,如果你不认识孟门镇的话,那我这么说好了。 孟门镇是吕梁的一小部分,类比的话,相当于沙河是北京的一小部分。 我从小就庆幸我生在孟门镇这块肥沃的黄土高坡上,大概是从小就听过一句话: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那时候压根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还有人把我们大孟门誉为“九曲黄河第二镇”。
我爱去我家对面的黄河滩里玩耍,因为每到夏天空闲的时候可以在黄河里捕鱼玩。
去我们县的时候,我爱去县里的小吃街去走走,吃一碗碗秃和一个芝麻饼,再凑个热闹看人家扭秧歌来寻乐。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奶奶总会说,吃切得第一块年糕会脑子变灵活。
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自信。
所以从小就养成了一种遇到难题就想立刻攻破的习惯吧!
不为什么,就因为我可是从小吃年糕头长大的呀!
那是童年时代的我,莫名其妙的信心。
2
到了初高中的时候,日子没有那么好过。
我没有时间经常出去玩耍,生活的圈子局限于学校和家。
一到夏天,天气就格外的闷热,空气就像凝固了一样,人们挥扇不已,却挥不出一点儿风,明明是下午三点钟,突然西北角上乌云密布,“轰隆隆”,雷声响了,还没来得及防备,就看见大点大点的雨,呆着劲健的重量,打在泥土地上,一打一个圈,深入到泥土里。稀疏,却是坚固的,接着就是一阵狂风,刷啦啦的急雨跟着风的衣襟,打在玻璃窗上发出了啪啪的响声。让人听着感到有点慌乱。
那时的我都是一个人上下学,大概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吧。
每到夏天,爸妈就强烈要求我每天带着伞,而我总觉得那东西太累赘,就不带。所以不带的后果就是,那天冒着大雨跑回家,倒头就睡在床上,一躺就几天,从那以后,我养成了经常带伞的习惯。
3
后来去了北京,夏天的时候也会下雨,却没有家乡的那种感觉。
我也说不清是这雷雨真的不一样,还是自己的感觉出了偏差。
我也没想过,会有那么一天我会想起我故乡的雷雨来。
在北京这段日子,我最怀念的是我们那的特产(碗秃)尤其是我妈妈奶奶亲手做的,一小碗碗秃里加点辣椒油,那感觉倍儿爽,尝到嘴里贼香。
4
这些年我家乡发展的很快,虽说比不上县里那么好,但和之前相比已经很好了。
今年国庆回家时,发现又建起了几处居民楼。
县城里有的东西,基本上我的家乡都有,走到黄河边上时候,一切好像都没有变,依旧是很高的拦河坝,挡着黄河之水侵入我们的河滩。
过去的点滴仿佛在昨日,一幕一幕的在眼前飘过。
我们家有许多枣树,由于我们那属于黄土高坡,所以每家每户的地都是在崎岖的山上,回家正好是收庄稼的时节,和父母一起上山打枣。
记忆中父亲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爬到树上对着枣“啪啪啪”的打下去,我总是把上衣兜起,迎接着枣儿乖乖的落入我早已撑好的衣兜里,看着这些早已熟透的枣儿一颗颗撒欢似的落入,脸上乐开了花,经竹竿一阵猛烈的敲打后,树下早已落满了枣儿,随手捡起放入嘴,脆生生、甜丝丝!后来由于修铁路要占地,所以那片地的枣树就被砍了,现在只留下满满的回忆!
5
有时候我闺蜜问我的问题,也会萦绕在我的脑海。
为什么不回家乡?
我并不是必须要离开故乡,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故乡比那些一线大城市更好。
这里有着一样的便利,却没有那样的快节奏的生活。
这明明就是我最热爱的东西。
可我也深知我自己想要什么,我不太可能在一个地方生活太久。
就像我毫不掩饰对世界的渴望,我想要去看更多的风景,在更多的城市生活,为了挑战自己也好,为了更自由也好,结果都不太可能改变。
所以最近这些年,我应该还是不会回去。
就像当时我离开家,到底想要实现什么呢?
那时的我没有想的太透彻,我现在才明白,我想要的,是体验更多的不一样的人生。
我想,故乡对于我的意义,是我还有一个回去的地方,我还能吃一碗碗秃,走到拦河坝上。尽管我没法见证它的变化,可那些共同回忆一直留着我们心里,永远丢不掉!
PS:
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小花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