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命运爱作弄人,言下之意,他们都把罪过推给了老天的不公,很多人在命运的漩涡里,无法超脱,也很想摆脱,但尝试过很多次,始终还是一再受到极其相似的伤害,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那到底有没有办法走出这命运设下的迷阵呢?
什么是命?你生下来的时间、地点、方位、生于什么家庭、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你生长的坏境是怎样的,你原生家庭给你带来些什么影响,生辰八字、五行属相、星座,这些已知的不可改变的属性,统称为命。
什么是运?你带着这些生来的不可改变的因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等,形成了你自己独有的性格,之后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就是你的运。
我一直认为,算命有点荒谬,生辰八字相同的人多了去了,他们的命运都不相同,属相星座相同的人多了去了,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明显,有更多的因素在决定着我们的生命会往哪方,研究那些可以改变的,会比钉死在那些已知的上面,有趣得多。
所以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着性格呢?似乎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性格不可以改变吗?性格改了命运不就改了吗!
什么是性格?性格,就是性命的格局,你的性格如果是定型的,你的命运也会是定型的。
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似乎根本没有触碰过性格,没有谁告诉过你性格是什么,也没有谁告诉过你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性格是否可以改变呢?但有一句话,是自小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叫三岁定八十,形容性格固化,一辈子都不会改变。
而从这句话中似乎又可以看出一个可以改变的点,三岁之前是不是就没有性格,或者性格未定型呢?那可否在三岁之前做点什么,从而改写我们的人生。
三岁以前,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人生剧本的概念: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戏,那么6岁以前,整个人生的剧本已经写完,之后在你生命中上演的每一幕,戏的感觉,你掉过坑,你受到的伤,都似曾相识。因为剧本没变,你这个主角也没变,只是不断的换了配角在附和着你上演而已。
人生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
怀孕12周到出生:从12周起,母体的情绪已经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个案,母亲因为未婚先孕,想把孩子打掉,这种“你是不受欢迎的”情感,就会传递给胎儿,孩子出生后就会特别没有安全感,特别没有自我价值感。天生就有股情绪,我是不值得的,我的存在是多余的。
0-3岁:当一个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她一切的需求,都要通过外界来得到满足。饿了,冷了,尿湿了,想翻身了,都会通过哭的形式表达,此时建立最原始的人际关系依恋模式,当她哭时,母亲的回应是积极的,她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如果母亲的回应是消极的,烦躁的,此时婴儿就会感觉到依恋受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对自己的认同感,活在世上的安全感,都是这个时候种下的。此时如果养育者照顾不周,婴儿不单生理需求受到阻隔,心理需求,被照顾被关怀被爱的需求也会受损。
而,此时婴儿的思维记忆系统还没发展完整,3岁之前的事我们都不记得,但身体和情绪是有记忆的,所以在往后重塑原生家庭创伤时,这部分特别难,但也正是这部分影响我们最深。潜藏在潜意识里,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长大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处事方式,情绪模式,看到需要调整的部分。
3-6岁:这个时期充分地感染父母的情绪模式,与父母间的打交道方式,就是这个孩子将来各种人际关系的蓝本。
是看着父母情绪的阴晴不定而讨好逢迎,还是被充分的允许做自己,以后能否活出本真,全在这个阶段塑造成型,形成幼年决断,我是好的,OK的,还是我需要讨好别人才能得到我需要的;我是要和别人比较比赢了才是好孩子,我做自己就从来都不是好的,不被肯定认同的。
你如何可以适应外界,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这些人生的大关系模式,就建立在这个阶段。
6-12岁:第一次演练,除了父母,开始接触更多的人际关系,同学,师长,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但主要模式还是延续和父母互动的模式,3~6岁是学习,现在就是实习。
12岁往后:彩排,上演,强化之前的经验,就是重复着之前的剧本,只是换了配角去演绎你的整个人生。
可以见到,3岁之前,形成人际关系依恋模式,形成对自我的价值判断,这个孩子的需求要是没被满足,情绪要是没被允许,往后的人生都会把这些找回来,整个人生,活在这时已经建立的依恋关系内,以潜意识的方式运作,全然不自知,如果没有发展觉知力,这种潜意识影响将终其一生。
改写人生剧本
既然人生剧本是这么写的,那么是否有办法改写人生剧本?父母对小时候的我们造成了很多影响,那么这些影响又都是些什么?怎样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态度?
观点,就是观察到一点点,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价值观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带着以往生活的片段,由各种组成因素。
小时候的价值观,又称为幼年决断,我们幼年时形成的决断,更加是非全局的,片面性的,我记得我有一个幼年决断,小时候我每次游泳训练在距离上有所突破,父亲都会奖我一个金牌,小时候的我,看着沉甸甸闪亮亮的金牌,很兴奋,很满足,感觉这是世上最好的宝贝,但当我成年,再翻出这些年幼时视为珍宝的金牌时,我发现它们只是一堆薄薄的铜片,不单光泽暗哑,而且份量也很轻,一掰就弯,但幼年时的我,却认定了它们是厚实的,金灿灿的,昂贵的珍宝。
可见,要改变幼年决断,就要恢复真实的接触,而不是停留在断了片的记忆上,回到产生幼年决断的那个原点,重新用成年人的思维,再去感悟一次幼年的那个事件,才能重写幼年决断,不然的话,你只是拥有成年人的身躯,但处事方式还沿用着幼年时期的,这明显就“不合身”了。
性格决定命运,而世界观,决定性格
举例说明为什么小时候的观点会决定性格:父母在你幼年时植下了一个钱是难赚的概念,他们告诉你不辛苦不得世间财,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跟别人算钱,慢慢地你就形成了一个勤劳的,只卖力不计较的性格,你就会形成一个苦命辛劳的命运,轻松赚钱,快乐赚钱对你来说,简直是另一个宇宙的东西。
通过回溯,就可以改变那个时刻形成的世界观,你的性格,通过这样的回溯而改变,人生剧本,得到改写,命运,就会有所不同。
我们的生命,为啥受限
局限的观点,使我们只会看到我们认为对的事物,我们只会以我们舒服的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我们会不断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寻找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所有线索,人在潜意识中不会否定自己,会在潜意识中不断把自己推向幼年决定,就是说,你认为的,必然会得到,所以你会在遇到的一切人和事物中,一再找寻那些你潜意识里笃定不移的东西,去反复强调,验证,最后证明,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这就是已经注定的命运,我一早就知道,我知道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幼年决断的例子:一个女孩如果自小没有得到父亲无条件的爱,需要看着父亲的脸色才能活得好,需要讨好父亲,才能满足被爱的需求,满足物质的需求,无论从精神到物质的支持,都需要用讨好,迎合的方式获得,她就渐渐地发展出讨好型的性格,长大后进入亲密关系,她就会以同样的方式讨好丈夫去换取好的关系,而且,还会觉得丈夫不够爱她,因为讨好不会100%的时间发生,总有些时候她要取悦自己,当她撒娇,当她活出自己的时候,深层的潜意识就会告诉她,你现在做的不够好,先生不喜欢你不讨好的样子,同时,她的注意力还会努力寻找那些先生不爱她的证据,而先生,也不可能100%的时间都关注她爱她,总有那么一两件事件,会被她揪出来,当两个人都没有觉知力,这种事件一再发生,慢慢的生活就会变成猫抓老鼠的游戏,妻子一边上演“你终于被我逮到了,你真的不爱我”,丈夫一边“你烦不烦,真是个事儿逼”,每天上演这样的游戏,夫妻感情越来越糟糕,最后大爆发,双方都实在忍无可忍,向对方喊出一句心底里一早就潜藏已久的话“你果真不爱我”,这句话早就在你心中,是孩童时形成的不付出就不会被爱的幼年决断,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意识到是幼年决断把自己一次一次地推向这个无底深潭,现世的无间地狱,堕在轮回中永远不得超生。
而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运作的
意识是感知得到的,在光亮处,那么潜意识是觉察不到的,在阴暗处。
如果把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海上的冰山,那么显意识部分就是在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绝大部分都在海平面以下,我们看不到,觉知不到,这部分叫潜意识。
举一个例子:当一对情侣吵架时,最表面的是愤怒情感,但下面埋藏着一堆更底层的情绪,没有觉知力,将无法感知到,女的指责男的,不再向以前那样秒回信息,嘴里也没有经常说爱她,男的则说女的神经紧张,猜忌心重,两个人吵的不可开交,但这两人最深层的情绪是什么呢?女的是缺乏安全感,感到孤单;男的侧是感觉不被理解,对女的失望,在这样争吵中有点精疲力尽,如果他们吵架的片刻,都能带着觉知力,了解到自己,并了解到对方的深层情感,她们此时最有可能的是拥抱对方,而不是战火高升。
而那些深层的情感,都是在幼年时就形成的,潜藏在我们潜意识中,要打破潜意识限制,就要有觉知力,用觉知力去觉知潜意识中什么在影响着我们,觉知就是看到,看到才能了解,了解,才能化解。
什么是觉知力?
梵文:Buddha,意思:觉知的人,翻译成中文,就是佛的意思,一个觉知的人的名字叫佛,一个没有觉知的佛称为凡人,凡人就是平凡的人。
佛是什么?佛就是有觉知力的人,有觉知的人就能参透生命意义,穿越苦难哀乐,跳脱轮回,而现世的轮回,指生命中总有些东西一再重复,一再不自觉地跌落伤痛泥潭。
觉知力不是一门知识,觉知力是一个技能,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看书学会,但技能是要自己不断练习才能掌握的。
觉知力练习的654321定律
学习是个过程,觉知力的提升也一样,不是知道就行,靠的是不断练习,靠的是体证体悟,刚开始练习,要觉知到一个当下事件是什么深层潜意识影响到我们,需要6年,就是在很长的时间里,你才会觉知到,嗷!原来我不断重复掉的这个坑,是这个潜意识在影响着我,然后你的觉知力开始提升,5个月就可以觉知到潜意识对你的影响,继续提升,变成4周,再变成3小时,再变成2分钟,最后,变成1秒,瞬间就可以觉知到是什么影响着你,这就和以前完全没有觉知不一样了,有了觉知,你的选择就会更多,而不是被习性带着无限重复掉入轮回,此时的你,就真正可以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脱六道轮回的限制了,命对你的限制,因为你带着觉知力,被化解为无形。
觉知力练习怎么做?
觉知力练习的真言1:恢复接触
我们之所以形成幼年决断,是因为小时候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单一,当伤害来临时,那刻我们无法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抵挡,我们只能暂时屏蔽我们真实的反应,用适应环境适应父母的模式去迎合,不自觉的紧锁心门,紧缩身体,让伤害减到最轻,但这刻的我们是和实际的那个发生断开连接的,我们无法用全面的思维全然的去感受那刻的所有发生。
举个例子,幼年的你,每天傍晚期待着父亲回来,你有很多趣事想跟他分享,童年的你每天都很开心很流畅,但突然有一天,你父亲不像平常那样和你互动,你靠近过去想更亲近,可惜他不耐烦的把你推开,并厉声喝止了你,“你自己去玩,爸爸现在没空”,你瞬间感到前所未有的被冷落,再多几次这样的经验后,你的热情已经消减,并同时形成一个幼年决断,不能亲近,亲近会被喝止,不能随便分享,分享要看别人脸色,这刻的你,压抑了自己本该有的需求,产生了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消极情绪,慢慢的,你会用你自己形成的这个世界观,去看待这个世界,而如果要改变,首先,就要恢复真实的接触,带着觉知,重回发生这个幼年决断的事件,去看到全部的真实,当年的你,没有能力应对那声厉声喝止,没有能力完全了解父亲当时的其他状况,或者,他并不是不爱你,而是他工作忙了一天,只是自己的心情不佳,甚至,他在保护你,他自己的情绪无法处理,如果让你亲近,他会更加烦躁,爆发更大的情绪,所以才让你暂时退开,这些是否真相现在不得而知,但当我们恢复真实的接触,对面我们曾经无力面对的,才能看到更多事实真相,才能穿越童年留下的阴霾。
觉知力练习的真言2:
感悟真实,远离颠倒梦想
用什么去感受真实呢?用我们整个自我去感悟真实,自我有三个维度:思维、情绪、身体,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去觉知真实的存在。
首先,深呼吸,把所有觉知力,回归到当下这个片刻,去感受当下给你的所有存在,所有信息。
思维的觉知练习:此刻,我的需求是什么呢?此刻的念头是在过去的?还是在未来的?我的思想,正在想些什么?去感知它们,而不是企图去除它们,停止它们。
情绪的觉知练习:此刻,我的感受是什么呢?是开心喜悦的?还是难过伤心的?是愤怒生气的?还是担心焦虑的?
身体的觉知练习:调用身体的五感,眼、耳、鼻、舌、身,全方位的去感知当下。此刻,我的五感感受到的一切信息是什么?用心去感受。
我用《心经》中的句子,去解析一下,用身体觉知的最高境界,这境界可以穿透潜意识所有阴暗。
《心经》中有这样的句子:“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里写出了五个身体接收器官所对应的感觉: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经》的意思是先调用五感去感知这个世界,但又不要完全陷于五感的局限,当接触足够充分,就要超越五感给你的,五感统核后还有更高的境界,《心经》里描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物质,空是意识,意思是你用意识去感受外界,外界又和意识融合于一体,也就是《心经》里描述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个境界后,可以深达潜意识深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时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看清楚潜意识里的幼年决断偏颇的地方,远离恐怖苦难,生命重生“究竟涅槃”,而且真实不虚,可以说,《心经》是最早的心理学关于觉知力练习的经典,只是很多人没有这个智慧去看到而已,那么,眼耳鼻舌身分别要做些什么呢?
眼睛看到的是什么?能不能再把广度多开放一点,再远点,在广点,不要聚焦于一个事物,聚焦,就会焦虑。
耳朵听到的是什么?风声?鸟叫?汽车的喇叭声?还是喧嚣的都市吵杂声?能不能把这些听到的都统核起来,去全然的听到一切身边周遭所发生的。
鼻子能嗅到的是什么气味?是花香?还是自己身上的衣服柔顺剂的清香?进出鼻孔的空气是暖的,还是冷的,是潮湿的,还是干燥的?
味觉此时能尝到什么?酸甜苦辣咸,有些人没有觉知力,吃饭时在看电视玩手机,食之无味,吃了什么都不记得,身体消化系统也会因为意识分散,而变得消化力吸收力减弱。
身体的每寸皮肤,现在能感受到什么?清风拂过你的脸庞,眼睛看了那么久的手机,是干涩的吗?肩膀是放松的还是紧绷的?你的坐姿又是怎样的?端正的,还是慵懒了,腰背被弯曲压迫着吗?感受身体给你的一切信号,这就是身体触感的觉知。
觉知力练习后你可以得到什么?
觉知力练习,可以穿越潜意识阴影,回到当下真实的接触,因为只有当下是真实的,如果当下被潜意识阻隔,便会用过去的经验来处理当下发生的事情,又会再回到过去掉进泥潭的模式,只有感悟当下实实在在的发生,不带过去潜意识任何的影响,生命才能开出新的花朵。
觉知力练习的几个维度
速度:你能用多长时间就觉知到潜意识影响,这就是速度。
广度:你能觉知到多少潜意识事件和情绪影响着你,这就是广度。
深度:你能觉知到影响你的情绪和事件有多久远,多深远,这就是深度。
敏锐度:你能不能每个当下都在觉知,这决定于敏锐度。
精确度:你觉察到的东西,真的就是影响你的这些吗,这就是精确度。
不断的练习,最后可以瞬间统核这五个维度,你便可以每时每刻都超越潜意识限制,活在当下。
除了提升觉知力,还要不断的做重塑原生家庭的功课,滋润内在孩童,改写幼年决断
我们不妨用一些提问,来回忆起那些零碎的童年记忆。我记得我做原生家庭回溯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感触,就是我记不起小时候我妈妈正面的样子,记忆中的她都会在家里忙活,有一个深刻的画面就是妈妈在厨房为我们准备饭菜,她背对着我,除此,我回忆不起更多更清晰的画面,而当我回忆父亲时,父亲的图像比母亲的图像清晰得多,画面也多很多,这使我觉知到,童年时和妈妈的连接比和父亲的少,以导致我成年后和异性的亲密感很难建立起来,回溯童年时的点滴,去开启那些潜意识里的宝藏,重写幼年决断,你的生命就会有所不同。
回溯那些生命中的主要大事件:
一、那些你记忆以外的回溯
1、问问父母或者亲戚,当你准备来到这世上时,家庭环境是怎样的,父母相爱吗,他们很想要宝宝吗?他们为你的到来做了些什么准备呢?
2、当你出生时,你们是和一个大家族同住吗?还是你和父母三人独自居住?
3、如果你有兄弟姊妹,尝试也描述一下他们出生时的家庭状况,父母对他们出生的期待。
二、那些你能记忆起来的回溯
1、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时的场景时怎样的?你能看清楚整个画面吗?分别描述父亲的样子,母亲的样子,他们的表情,他们身上穿着什么衣服什么颜色的,把整个画面尽量详细地描述出来,写下来。
2、父母和你最开心的记忆是哪件事?分别记录和父亲的,和母亲的。
3、父母令你最生气的是那件事?分别记录和父亲的,和母亲的。
4、父母令你最伤心难过的是哪件事?分别记录和父亲的,和母亲的。
5、父母令你最害怕的是哪件事?分别记录和父亲的,和母亲的。
6、现在的此刻,最困扰你生活的是什么问题?遇到这个问题时,你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7、回忆一下,设想一下,如果父母可以变成你要的完美的模样,小时候你会想要他们变成怎样的父母?这对你的人生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
三、当下的你,最不能接受自己的什么方面?
1、你和什么情绪相处最困难?
2、你和什么人相处最困难?
3、请形容一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
4、最经常掉进的轮回陷阱是什么?它都有些什么特征?你那刻的感受是什么,细腻地写出来。
5、请联想一下,你期待5年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十年后呢?到你生命结束,你最希望墓志铭上怎么描述你的一生?
后记: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要追究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都犯了那些错,而是要了解,我们生命的局限是哪些?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父母已经尽了他们那刻最大的努力去养育你,他们的父母也没有教他们怎么当父母,而且每代人的要求不一样,爷爷那辈,能把子女全都养活,已经是最好的父母了,到你父母那辈,能负责给你供书教学,物质上不缺温饱,就已经是了不起的父母了,我们这辈,要求则更高,所以我们会不满意当下的自己,要求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去回溯,去改变命运的安排,去成为你孩子的原生家庭的好父母。每当回溯,我就会感到一股暖流,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希望你回溯的道路上遇到有阴影时,同时也见到阴影背后的阳光。带着觉知力,就向阳光一样,穿透所有黑暗,越过潜意识限制,去到快乐的彼岸,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觉远
201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