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节是个好节,就是名字有瑕疵。
妇女?劳动?
虽然女士们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还是很诚实的。利用每年妇女节的半天假,逛吃逛吃从不含糊。
而这只针对女性的假期,让众多男士感到颇为不适。
某些读过书的男士甚至搬出“三常五纲”、“七出”等封建思想的遗毒来表示抗议,希望能回到那个“夫为妻纲”的时代,让自己媳妇也尝尝跪搓板的滋味。
在他们眼里,“古代女性地位低下”是共识,“妇女节”是现代为提升女性地位而设立的。
如果你也这么想,小鼬只能很遗憾的通知您:据不完全统计,古代女同胞们每年有五次妇女节。
而且每个妇女节各有侧重,玩法各异,刺激异常。
第一个:三月三---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日被称为上巳节,从周朝开始,人们就形成了在这一天去河边用香料洗澡的习俗。
老祖宗定下这个习俗,原意是为大家预防疾病、祈求福气的。可他们却低估了青年男女们互撩的渴望,意外地给少男少女提供了方便。
在古代,未婚男女是不能随便出门的,爸妈都担心自家孩子一不小心爱上谁,到时候拒绝家里安排的相亲。
就算唐代允许了自由恋爱,由于“里坊制”和其他约束,大家的社交圈子依然很小,城东的夜店里永远看不到城西的“电音之王”。
但“上巳节”给了大家机会。
不管你是永和坊的lisa还是大唐东市的tony,在上巳节当天你都得去河边“祓禊”(洗去污垢)。于是认准了这一点的青年男女蠢蠢欲动。
小哥哥都清清嗓子漱漱口,准备去河边吟诗作对,撩最正的妹;
小姐姐都盛装打扮化好妆,准备去河边斗艳争辉,撩最棒的汉。
久而久之,上巳节也变成了女儿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属于女人的节日,专属未嫁少女。
第二个:五月五---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很多小伙伴提到端午就条件反射地想起“粽子”和屈原。
但其实古代的五月初五是很抢手的一天。古代百越地区认为这天是龙的生日,所以赛龙舟;先秦时的人们认为这天是恶月恶日,所以禁欲、洗澡;
伟大的屈原也在这天投江。因此端午节拥有了很多的风俗习惯,其中就有“女儿归宁”这一项。
如果说“三月三”是未婚少女的节日,那“五月五”则是所有女人的节日。
在这天,妇女会用彩色丝线串起桑葚、樱桃、葫芦等,制成“长命缕”戴在头上,中午再摘掉,叫做“避灾”。
少女则头戴石榴花、手腕上要带着五色丝做成的“端午索”,漂漂亮亮地过节。
嫁出去的女儿则要在这天回娘家,称为“归宁”。
可以说端午是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一个妇女节了。
第三个:六月六---姑姑节
这也是一个属于出嫁女儿的节日。
相传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因功自傲,渐引国人不满。他亲家、晋国功臣赵衰好言相劝,却被当众辱骂,心态爆炸之下,气死了。
第二年,狐偃女婿挣扎之下决定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计划在狐偃生日六月六日这天杀掉他。但这个消息被他媳妇告诉了岳父,狐偃深入乡间才发现自己确实已经不得人心,幡然醒悟之下痛改前非。
等到6月6日这天狐偃亲自登门向女婿认错,俩人终于和好了。
以后每年六月初六,狐偃都要请女儿女婿回家坐坐,百姓纷纷效仿之下,就把这一天定为“姑姑节”了(虽然小编死都没查到究竟为什么叫姑姑节)。
第四个:七月七---七夕节
提起七夕,现代人大多想到的是“国产情人节”,但其实这个始于汉朝的节日,最早被称为“乞巧节”。
“织女,天帝孙也”,作为传说中最顶级的劳动巧手,织女这一典型妇女形象自然成为了民间女子们的崇拜对象,于是七夕节向织女“乞巧”便成了每年的惯例。
而三种乞巧方式,则硬生生把“七夕节”变成了一场大型多人线下battle嘉年华。
比赛项目一:“穿针乞巧”
裁判会将九根针并排立在一起,选手们要以五彩线穿过所有针孔,穿过者即为“得巧”。
在这个规则下,由于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姑娘们都能在嬉笑、加油、鼓励中“得巧”,迎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惜啊,有一小撮积怨已久贪玩的姑娘,盼星星盼月亮就等着这个公开battle的机会,咬着牙要压过对方一头。
于是为了让他们分出个高下,又发明了“对月穿针引线”这个游戏项目,游戏中两人同时开始穿线,先完成者“得巧”,后完成者“输巧”。
游戏进行时甚至还有人在外围下注,真的很会玩。
比赛项目二:“喜蛛应巧”
不是小编看不起谁,不夸张地说,这个游戏放到现在,80%的女孩都玩不了。
首先这个游戏需要两个道具,第一个是
很简单吧?那咱们看第二个
是不是心里打了退堂鼓?
这游戏玩法说来也简单,就是抓一只蜘蛛放到盒子里,等第二天早上打开观察它织的网。唐朝时讲究蛛网密则巧多、网稀则巧少。在宋朝时则主要观察蛛网是否圆正。
比赛项目三:“投针验巧”
这个项目是明清时期才兴起的,玩法就是姑娘们盛一碗水,用巧劲让针浮在水面上,再观察日光照射下针的投影。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若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称为得巧;若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则输巧。”
另外在某些朝代,也有一小撮百姓,见天帝拆散牛郎织女,觉得他见不得人好,所以为了迷惑天帝,会在这一天把女儿接回来造成未出嫁的假象。
第五个:九月九---重阳节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但凡到了“月、日”的数字发生重叠的日子,就极有可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从这个角度看,双十一、双十二电商节的设立也算是把老祖宗的传统发扬光大了。
所以不例外的,“九月九日”依然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而“重阳节”又叫做“女儿节”的原因,有两种传说:
一是因为“九”作为阳数之极,在重阳这天古人为图吉利,会让属阴的女性休息,这种民俗在一些地区逐渐演变,最终变成了“九月九,搬回娘家歇歇手”的习俗。
另一种就不得了了!这牵扯到一个只听名字就觉得厉害的人:
重阳公主!
传说在东汉安帝年间,安帝爱妃李娘娘被闫氏所害,被迫带着腹中胎儿四处逃亡,在9月9日重阳节诞下一女,尼姑庵的主持取名为重阳女。
又是一年的九月九日,李娘娘隐居的村庄发生了瘟疫,临终之前告诉了重阳公主身世的真相,给了她半块玉佩作为信物。
重阳公主在仙人的帮助下,知道了瘟魔怕红、怕酒气的特点,在来年的九月九日,重阳公主带着大家登上彩山,女戴茱萸花、男喝菊花酒,斩杀了瘟魔。
此事传到朝中,安帝召见重阳公主,看到玉佩,父女相认抱头痛哭。
重阳公主告知了安帝当年闫氏陷害李娘娘的原委,替母报了仇。
后来重阳公主因为习惯了民间的生活,拒绝了安帝留在宫中的要求,但依然每年九月九日带着茱萸、菊花酒进城看望安帝。
久而久之,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花、女儿回娘家就成了一种习俗,传遍了中华大地。
虽然目前这些节日中的女性元素越来越少,但节日活动依然是丰富多彩的。
嘿呦旅行,邀您来西安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哟~